⊙朱琳娜 ○編輯 朱茵
券商資管2018年的規模排名出爐。總體看,去年排名前20的券商月均管理規模與主動管理規模同比均“雙降”。頭部券商變動幅度較大,有的直線下降,個別的逆勢上揚。
近日,中基協公布了2018年證券公司私募資管月均規模前20的數據。數據顯示,前20名券商私募資產月均管理規模合計9.35萬億元。券商資管頭部效應依舊顯著,中信證券以1.5萬億元的規模遙遙領先,第二名國泰君安資管月均管理規模為8128億元。同時,這兩家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也分列行業第一、第二名,各自占其資管總規模的比例約38%。東方紅資管、中金公司、中泰資管、財通資管、天風證券等均進入主動管理規模前20。
在整體“去通道”的大環境下,券商轉型主動管理迫在眉睫。因此,相比資產管理規模單一指標,主動管理規模占比更能直接體現券商資管的資產結構及未來發展狀況。
排名前20的券商中,有9家管理月均規模同比增加。其中招商資管規模增幅最大,達1087億元。相應的,其主動管理規模增長在20家券商中也最多。2018年,招商資管主動管理規模為1016.58億元,較上一年增加148億元。
據招商證券半年報披露,2018年招商資管以提升主動管理能力為核心,重點發力主動管理型產品。 FOF、量化、全景多策略等創新型產品持續熱銷,機構產品定制成效顯著,跨境和ABS業務穩步擴充,拉動經營業績上升。
2018年,廣發資管主動管理規模排在第三名。不過,相比2017年,該公司主動管理規模下降金額最大,超過1000億元。此外,中銀國際證券主動管理規模也縮水了900億元。
分析人士表示,廣發資管等公司的主動管理規模縮水可能與券商轉型戰略有關,即從“增量”向“提質”轉變。廣發資管曾在半年報中指出,公司在資管新規指引下,2018年的主要工作就是穩步推進主動管理等內涵式增長轉型。截至2018年6月底,廣發資管管理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和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規模較2017年底分別降低16.74%、10.96%、15.74%。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李奇霖認為,剛兌被打破后,多數券商基本上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非標投資受到極大制約的情況下,以“股+債”等標準化資產為主要投資標的的資管產品將增多。因此,只有在業績、渠道、產品設計上都能取得優勢的券商,才能收獲較高的資管規模。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