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發電“棄煤”挑戰多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沈忠浩 法蘭克福報道
德國煤炭退出委員會近日提議,德國最遲應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徹底淘汰煤炭能源。一石激起千層浪,相關提議已經擺到總理默克爾的案頭,而外界對德國發電“棄煤”帶來的一系列后果憂心忡忡。
1月31日,默克爾就此與16個聯邦州州長進行會商后宣布,聯邦政府將在5月前制定相關法律政策,以支持“棄煤”帶來的結構性變化。與此同時,各聯邦州也將出臺配套政策,以加快“棄煤”進程。
默克爾指出,“棄煤”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聯邦政府將仔細評估其成本。與此同時,她也暗示聯邦政府很可能采納煤炭退出委員會的提議。
按照該委員會的提議,未來20年德國政府應向受燃煤電廠關閉影響的地區提供至少400億歐元援助;如果能源價格上漲,政府還應每年補貼消費者20億歐元。
資金來源是焦點之一。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肖爾茨拒絕就此進行評論,但他同時表示,煤炭退出委員會對“棄煤”成本的建議是合理的,聯邦政府各部門已在預算中編制了高額的投資資金,例如在運輸、經濟、科技、建設等領域,“現在應該確定執行預算的優先事項。”他強調“棄煤”需得到聯邦政府現有預算的支持,這對相關聯邦州很重要。
目前,德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規劃只做到2023年,因此默克爾認為有關資金的辯論為時尚早。然而,“棄煤”的后果不難預見。
從積極方面看,德國持續削減煤電裝機容量,2030年前由目前的45吉瓦降至17吉瓦,有助于德國實現2030年的減排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60%。
從挑戰來看,核心在于如何成功實現轉型。“棄煤”意味著現有的上千個就業崗位即將消失,尤其在德國中部地區。有專家指出,德國政府必須對受“棄煤”影響的聯邦州創造新經濟和就業崗位做出具體安排,例如除了給予轉型項目直接的資金支持外,聯邦政府應對相關聯邦州自由發展新經濟給予支持,包括對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
德國煤電主要供應商萊茵集團(RWE)股東協會對“棄煤”可能造成的裁員潮表示擔憂,認為必須對失業工人進行充分的補償。
對德國而言,經濟實惠的電價和電力供應的安全性是重要的競爭因素。如果配套措施不足,“棄煤”可能導致德國電價進一步上漲,對工業部門的影響不容小覷。
德國經濟產出的四分之一來自工業部門。相比2010年,2016年德國工業部門總電力支出增加了30億歐元,達到250億歐元。同時,德國居民用電價格也在歐洲處于較高水平。因此,有專家指出,德國政府必須控制“棄煤”對電價的影響,例如通過稅費杠桿避免能源密集型企業的成本大幅上升。
德國正艱難地走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道阻且長。“棄煤”是能源轉型的標志之一,正如德國政府宣布2022年“棄核”一樣。然而,能源保障問題、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尚未破解,仍在考驗著德國政治家的智慧。
責任編輯:張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