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掃描:部分險企流動性承壓 監管加碼壓力測試
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險企流動性風險仍然不小,截至目前有46家險企四季度現金流為凈流出,最高達-25.44億元。在行業面臨流動性風險的情況下,監管進一步細化監管指標,在四季度償付能力數據的基礎上,險企被要求測算六類壓力情景下的指標。
隨著大多數保險機構披露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四季度保險業經營格局逐步顯現。在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險企中,此前被通報公司治理存在問題以及上一季度償付能力不達標的險企格外受到市場關注。值得關注的是,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險企流動性風險仍然不小,截至目前有46家險企四季度現金流為凈流出,最高達-25.44億元。在行業面臨流動性風險的情況下,監管進一步細化監管指標,在四季度償付能力數據的基礎上,險企被要求測算六類壓力情景下的指標。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認為,這六類情景下的壓力測試提高了保險業的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各險企能根據結果發現公司的薄弱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資本補充工具和應急計劃。
部分機構受關注
此前,銀保監會通報了50家險企公司治理評估結果,針對股東股權行為不合規、“三會一層”運作不規范、關聯交易管理不嚴格等七大問題,對相關險企進行通報。
從通報結果看,都邦財險被列為不合格公司,燕趙財險、弘康人壽、前海人壽3家等級為重點關注。在此背景下,上述4家機構的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受到市場關注。四季度4家機構核心償付充足率分別為167%、481.83%、127.16%、70.33%,綜合償付充足率分別為167%、481.83%、127.16%、140.65%,均達標。
除此之外,上一季度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的表現也值得關注。在上季度不達標的險企中,新光海航人壽和吉祥人壽四季度均已達標,而長安責任保險困境仍然待解。
自2018年7月股東變更和增資獲監管批復后,原股東海航集團退出,新光海航的注冊資本由5億元上升至12.5億元,償付能力受到直接影響。其四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622.47%,遠高于監管紅線,風險綜合評級為B,擺脫了償付能力連續墊底的狀態。對此,新光海航表示,已于2018年11月向銀保監會提交了復業申請,等待監管批復,目前正積極采取措施,為公司復業做好相應準備工作。
吉祥人壽的增資方案也于2019年1月3日獲監管批復。在此之前三個季度,吉祥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均低于100%的監管紅線,第四季度核心償付充足率與綜合償付充足率躍升為174.04%、182.64%。盡管其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D,吉祥人壽表示,風險綜合評級為D主要是由于上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除償付能力問題外,公司總體經營良好,未發生其他重大風險事件。
長安責任保險則因履約保證保險“踩雷”,陷入償付能力不足困境。長安責任保險四季度核心償付充足率與綜合償付充足率均為-152.6%,與三季度-41.5%相比進一步惡化,風險綜合評級為D。長安責任保險表示,公司正抓緊按照董事會通過的增資擴股方案,落實增加注冊資本補充償付能力工作。
流動性風險壓力仍存
在保險業調整結構、回歸保障的背景下,曾經依靠中短存續期投資型產品盈利的險企,在產品受限后流動性風險提升。一位華北地區壽險公司負責人表示:“過去幾年賣出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將在2018年到2019年迎來滿期給付的高峰。在目前行業向期繳和保障性產品轉型的過程中,險企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值得關注。”
已經披露的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出險企的流動性風險壓力。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有46家險企四季度現金流為凈流出。其中前三位分別為中信保誠人壽、陽光人壽、慕再北分,四季度現金流分別為-25.44億元、-21.82億元、-3.69億元。
從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看,一些公司提出了應對計劃。比如前海人壽在報告中表示,因受到萬能險業務停售和業務轉型的影響,流動性風險管理是當前公司風險管理的重點。具體應對的舉措包括:加大新業務的推動力度;加強萬能賬戶的流動性監控,增加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例,對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根據賬戶資金流情況,提前做好相應規劃,防范萬能賬戶的流動性風險;加強退保經驗數據的回溯分析;引導客戶長期持有保險合同,降低退保風險;以及定期壓力測試,提前做好流動性應急預案、應急演練。
償付能力指標趨于細化
事實上,監管已在進一步細化險企的償付能力指標。近期,銀保監會向險企下發通知,要求各保險公司在2018年四季度償付能力數據的基礎上,在六類壓力情景下分別測算四季度償付能力相關指標。
據險企人士透露,六類壓力情景分別包括:權益類資產下跌情景,比如公司持有的境內上市公司股票、股票基金等認可價值下降;交易對手違約情景;人身險公司及經營長期人身險業務的再保險公司,需測算利率下降情景、重疾發生率惡化情景、退保率上升情景以及賠付率惡化情景。
多位險企人士均表示,公司已開展六類壓力情景相關測算,將于2月2日之前提交至償二代監管信息系統。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認為,這次壓力測試設計了6類情景,3類針對市場和信用風險,3類針對承保風險,較為全面。所構造的情景既采用了國際通常做法,也充分考慮了中國保險的經營特點。測試結果能補充保險公司每季度的例行償付能力充足度數據。壓力測試提高了保險業的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令保險業在危機事件面前能更從容地應對。保險公司能根據壓力測試結果發現自己在哪種情景下更為脆弱,從而有針對性地改善風險承擔的領域,設計資本補充工具和流動性應急計劃。
責任編輯:楊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