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主導2019年A股話語權?公募外資比拼白熱化
⊙記者 王彭
在A股市場經歷了去年的大幅下跌、整體估值水平已處于歷史低位之際,未來行情將如何演繹無疑已成為當下投資者最關心的話題。
作為市場中的兩大主力資金,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中資機構投資者和以北向資金為代表的外資機構投資者在2019年究竟如何布局?是公募基金集體加倉的中小市值個股成功“逆襲”,還是外資偏好的“以龍為首”風格取勝?或許,這場A股“話語權”爭奪戰的勝者才能給出最終答案。
公募“棄”外資“取”
公募基金與北向資金的持倉情況,向來被作為A股市場的“風向標”而備受投資者關注。從最新披露的統計數據來看,兩者的布局方向出現了明顯差異。
太平洋證券近日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去年四季度,北向資金顯著加倉的行業主要在銀行和地產兩大板塊,相較于去年三季度的加倉幅度分別為1.78%、0.78%。與此同時,偏股型基金則主要加倉了地產、電氣設備和農林牧漁等逆周期行業。
此外,北向資金和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對市值大小風格偏好也存在分歧,從加倉前100只個股的流通市值分布來看,去年四季度偏股型公募基金主要加倉以創業板為代表的中小市值股票,而北向資金更偏好大市值的行業龍頭。
事實上,北向資金對不少被公募基金“拋棄”的板塊都采取了默默“接盤”的策略。以白酒股為例,據天相投顧統計,公募基金2018年四季度對貴州茅臺減持263.6億元,持股數量由三季度末的5177萬股下降至去年年底的4292萬股。同期,貴州茅臺獲北向資金凈買入17.7億元人民幣。此外,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股份等公募基金大舉減持的個股,也被北向資金趁機“撿漏”。
多家外資機構的A股投研負責人均表示,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內需驅動,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增強。其看好中國內地一些市場定位清晰、資本充裕、盈利能力持續領先同行,且重視公司治理企業的前景。
“我們的核心策略一直都是聚焦能夠長期成長的龍頭公司,聚焦好的商業模式。”瑞銀資產管理中國股票主管施斌稱。
“話語權”之爭或成最大看點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公募基金持有的A股市值為1.47萬億元,比2007年峰值時減少1萬億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也從曾經的27.93%高位降到目前的4.17%。
同時,外資在A股市場的力量卻在不斷增強。據統計,去年三季度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的規模約為1.3萬億元,加上四季度北向資金525億元的凈流入額,外資與公募基金的持股市值進一步拉近。
兩類機構力量的此消彼長,也引發了市場對內外資爭奪A股“話語權”的廣泛討論。太平洋證券在研報中分析稱,截至2018年年底,外資在A股的家電、食品飲料、休閑服務等消費類行業“話語權”較大,持股占流通A 股的比例顯著高于偏股型公募基金;偏股型公募基金則主要在醫藥、計算機等偏成長行業具有“話語權”。
由此可見,2019年A股市場的風格走向大概率將由更具“話語權”的一方所主導。
“雖然A股市場在過去一年大幅調整,但是外資流入步伐卻在加快,保守估計今年外資流入A股的資金量將超過4000億元,樂觀估計可能會超過6000億元,因此外資持有A股的資金量到年底可能會接近2萬億元。”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稱。
太平洋證券進一步表示,從資金面角度來看,外資將成為2019年最大規模增量資金來源,未來資金面博弈對A股市場的影響將相對放大。
高騰國際權益投資總監李宇則表示,外資的優勢是理性,完全依靠模型進行分析,弱點是對于中國國情的把握程度不夠。“市場最終肯定會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這就要看誰能發現價值。如果內地機構投資者越來越理性,善于利用其對于公司、政策和國情的理解,最終一定會取得主動權。”
責任編輯:常福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