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抖音上的“四世同堂”視頻迅速全網躥紅。隨著一聲聲“媽媽”或者“爸爸”的呼喚,一家人從孩童到老人家依次出鏡,其樂融融的溫情仿佛溢出屏幕般感染了每位觀看者。適逢元旦和春節前夕,抖音發起的話題“#四世同堂合家歡”獲得近2億次播放量。
“四世同堂”這一話題或許只是眾多抖音模因(meme)中普通的一個,但卻與同樣在近日盛行的“十年對比”挑戰一樣(后者同樣有近2億次播放量),覆蓋了各個年齡群體。抖音聯合字節跳動算數中心發布《2018抖音大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讓我們得以一窺不同年齡群體的快樂源泉:90后喜歡用自拍表達個性、80后和70后分別偏愛“手勢舞”和“單人現代舞”、而60后則會更頻繁地分享兒孫輩的成長。
在眾多關于抖音的研究和表述中,娛樂和流量被頻繁討論。但是,更重要的是,短視頻的興起為非科班出身的“素人”帶來大量表演和曝光機遇。拋開一夜出名這種小概率事件,“讓每個平凡人都有表達自我的可能性”無疑是抖音為其上億用戶帶來的非替代品。
在2018年3月,抖音將品牌標語由原先的“專注于年輕人的15秒音樂短視頻社區”升級成為“記錄美好生活”。以此為標志,這個歷經爆發增長期的現象級平臺開始更注重內容的多元化。
一支有趣的抖音短視頻通常要經歷拍攝-點綴-分享的過程,而抖音用豐富的藝術化素材,從本質上降低了用戶的創作門檻,這使得用戶自我表達欲望得以充分釋放。報告將短視頻中的創意貼紙、BGM(背景音樂)、舞蹈形式等元素拆解開,展示了2018年自我表達的無數個可能性。
創意貼紙是視頻中的濾鏡道具,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將屏幕一分為三的“分屏”貼紙,使用量高達5426萬。“白色小貓咪”和“控雨”的使用量也分別達到3506萬和2700萬。“控雨”(和類似的“控花”)貼紙應用了抖音手勢識別與粒子系統兩大自研技術,當你在鏡頭前張開手,AI手勢算法開始高速運轉,實現雨滴粒子靜止的特效。
貼紙不僅是增強趣味性和互動性的道具,更是平臺對AI技術在場景落地上的持續探索,讓用戶更好地實現內容表達,提升參與感和體驗感。
Top 10創意貼紙中,有三個貼紙都來源于動物形象。無獨有偶,根據報告,金毛和英短分別榮膺年度最受寵的貓貓和狗狗。在抖音上“云吸貓”或“云擼狗”的同時,我們也參與并見證了萌寵文化的經久不衰。
BGM是抖音初期最受歡迎的玩法之一,這賦予原創音樂更多可能性。在年度榜單中,既有耳熟能詳的流行金曲,如《小星星》《駱駝沙漠》,也有原創音樂《紙短情長》等。
融合了民間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各類有趣的舞蹈也獲得數十億次的播放量。80后的最愛“手勢舞”以無可撼動的優勢奪魁,這種易上手的娛樂方式在2018年徹底被抖音帶火。來自烏克蘭的Aleks Kost是抖音上“最忙碌”的手舞舞者,他的視頻獲得最多人合拍,有76歲的成都奶奶,43歲的貴州阿姨,20歲的專業舞者……相關視頻播放量達14.7億。
除了靈感以外,平臺幾乎提供給用戶組成一支視頻的全部要素,這也讓“模仿即創作”在抖音平臺上成為可能。
抖音上的創作者不像專業視頻生產和傳播平臺有足夠多的時間和金錢,也不像vlogger(視頻博主)有選題制作和視頻剪輯的豐富經驗,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最平民化的設備制造驚喜、分享快樂。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抖音國內DAU(日活躍用戶數)突破2.5億,MAU(月活躍用戶數)突破5億。從這樣規模龐大的數據體量中不難看出,零參與門檻和低技術難度讓抖音成為國民級的短視頻產品。細究其由,在抖音官方推陳出新的“挑戰賽”基礎上,富有節奏感的音樂、易于模仿的舞蹈、甚至僅僅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成為線上線下被爭相模仿和再創作的基因。
這種平臺的號召力也轉化成為一股勢能,有機會讓書畫和戲曲等傳統文化重煥生機,以又潮又酷的方式回歸大眾視野。“潮”流意味著高級的傳播性內容,而“酷”則本身就是認同的代名詞。例如,“笑出國粹范”這一挑戰有18萬人參與,其中93%的創作者是90后;用貼紙變臉的相關視頻播放量甚至高達12億次。
縱觀大眾文化消費品的流行與變遷,“短視頻”的走紅體現出當下大眾文化消費通俗化、碎片化、“短平快”的特點。這種新的文化產品載體對既有文化消費品市場的影響并非“顛覆格局”,而是“打開增量”。
此外,報告還分別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了抖音的活躍度分析。全國范圍內,一天的三個活躍度高峰分別出現在中午12點、晚6點和晚9點。其中,午間的成都和夜晚的深圳分別是同一時段最“抖”的城市。我們可以推測,抖音活躍度或許與工作、學習的疲勞程度呈正相關。
最令人動容的是,抖音在2018年記錄了人們生命中的那些最重要時刻:有365萬次相聚,也有1024次離別;有204萬次戀愛,也有200萬次失戀;有583萬次結婚,以及37萬次新生命的誕生。劃過這些視頻時,就像翻看一本本厚重的動態相簿。哪怕只有短短的幾秒鐘,我們能切身地體會到人生的酸甜苦辣。這些真實的影像記錄的是溫馨感人的年夜飯,是靈光一現的腦洞大開,是為夢想奔波的道阻且長,是童年時未實現愿望的“小劇場”。在抖音的舞臺上,每個人都是聚光燈下的主角。
在記錄日常生活的“A面”背后,抖音也在發掘社會中難以被察覺到的“B面”。在熱搜榜單里,抖音與眾不同地將“正能量”頻道放在平臺的顯著流量位。這個版塊記錄了軍人、醫生、交警和見義勇為的平民英雄。透過這些“#中國故事”的短暫瞬間,抖音承擔著一個不可忽視和難以替代的角色——美好生活的記錄者。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Kevin Roose總結到,抖音是“最稀有的互聯網生物:一個人們可以放下他們的防衛,與朋友一起做出愚蠢行為,品嘗人類創造力的果實的地方”。在創作和表達中取悅自己,在拍攝和記錄中尋求認同,沒有什么比抖音更像是人們不斷追尋美好生活的縮影。(本文圖片由抖音提供)
責編:紀愛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