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重倉股集中度驟降意味著什么
⊙記者 吳曉婧 ○編輯 張亦文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基金重倉股集中度自2016年以來穩步上升,但去年四季度卻驟然下降。這是否預示著新趨勢的開始?
在基金經理看來,基金重倉股集中度驟然下降,一方面是為了規避資金過度抱團的風險;另一方面,去年新能源、游戲、醫藥等不少行業板塊受到產業政策影響,股價大跌,加之近期上市公司業績“爆雷”不斷,基金投資布局更加注重行業和個股均衡化、風險分散化,以減小組合的整體風險。
據悉,去年四季度基金重倉持股前十集中度為18.9%,前二十集中度為27.9%,相較于去年三季度而言,降幅分別為2.2%和2.6%。
在此之前,基金重倉股集中度自2016 年以來一直穩步上升。在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看來,此前基金重倉股集中度穩步上升背后有諸多原因:首先,隨著監管趨嚴,投資者更加注重價值投資,加之多數基金的羊群效應和抱團取暖,催生了這一現象。其次, 2016 年以來,大盤股受到青睞,市場表現一枝獨秀也進一步加速了基金重倉股集中度的上升。
那么,什么原因引發了去年四季度基金重倉股集中度的驟然下降,這是否預示著新趨勢的開始?
業內人士認為,首先,資金“抱團取暖”遭遇考驗。在一家私募基金的首席投資官看來,白馬龍頭股是去年下跌的重災區。全年來看,大部分優秀企業或白馬股都保持盈利增長和健康的ROE,所以白馬股的下跌主要是估值的殺跌,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資者的“羊群效應”。
上述首席投資官認為,2017年資金對價值股的蜂擁買入,導致集中拋售的“羊群效應”在2018年集中顯現。這一次集中拋售的受害者,從2015年的中小股,變成了藍籌白馬股。
此外,去年新能源、游戲、醫藥等不少行業板塊遭遇產業政策擾動,股價出現大跌,一些重倉押注相關行業的基金凈值大幅虧損。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業績爆雷不斷,基金管理人也開始更加注重行業和個股均衡化、風險分散化,以減小組合的整體風險。
滬上一位績優基金經理坦言,雖然A股市場整體估值較低,但宏觀經濟承壓,以及目前的上市公司商譽減值高峰,成為短期最主要的風險。
上述基金經理坦言,長時間重倉持有某只白馬股,一定是建立在兩方面的認知上:一是認定這家公司是好公司,二是買入持有的估值不會特別貴。但同時滿足上述兩大條件卻并不容易。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常福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