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8年股指期貨交易安排調整后,其持倉量穩步攀升,2019年1月29日再次突破20萬手大關。同期,股指期貨成交持倉比維持在0.7左右。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表示,股指期貨持倉量增加反映出風險管理需求在逐步得到釋放,股指期貨功能有待進一步積極發揮。目前股指期貨成交持倉比維持在0.7左右,意味著增加的持倉中更多屬于增量長線資金,這有助于促進股票市場穩定發展。此外,持倉量增加也對股指期貨流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進一步調整交易安排、促進期指功能發揮迫在眉睫。
風險管理需求不斷增加
中金所1月2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IF、IC、IH三大股指期貨成交量達141134手,持倉量達201123手,成交持倉比達0.71。
“股指期貨持倉量突破20萬手,成交持倉比保持在0.7左右,反映2015年股市大幅度波動后,投資者在期指三次調整交易安排背景下,風險管理需求不斷增長,背后則是市場機構化進程加快推進的結果。”海通證券(港股06837)研究所期貨主管高上表示,隨著社保、保險、養老、QFII與北上資金大幅進入A股,風險管理需求急劇上升。機構投資資金尤其是社保與養老金是百姓的養命錢,對絕對收益要求高、回撤幅度要求小,而在2018年,滬指最大跌幅高達31%,缺乏對沖功能,機構只能望市興嘆。為此,風險對沖功能需要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2018年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2019年防范與化解重大風險尤其是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也是迫切要求,落實到資本市場層面,股指期貨的風險管理功能亟待有效發揮。
寶城期貨研究所所長程小勇表示,期貨市場合約成交和持倉比穩定在一定范圍,代表投資者運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或者捕捉投資機會的興趣上升,尤其是持倉量穩步增長代表沉淀資金不斷增加。“回顧2015年股指期貨交易受限以來,股票市場在2017-2018年一旦出現劇烈波動,就缺乏有效的對沖工具來實現風險敞口管理。對于機構投資者而言,缺乏股指期貨,其產品策略受到限制,尤其是阿爾法策略,因沒有其他工具能夠在較低的成本下構建阿爾法投資組合。”
將迎來恢復常態化好時機
為此,2017年2月以來,中金所已對股指期貨交易制度進行三次調整。程小勇表示,此舉一方面滿足了投資者尤其是價值投資者的風險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也代表監管層對股指期貨價格發現、風險規避功能的認可。而2018年12月2日的第三次調整中下調保證金比例和手續費的舉措,不僅降低了投資者對沖成本,開倉數量上限調整也提高了市場容量,這可能是股指期貨在應對股市低迷下投資者風險管理需求增長的一個重要表現。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表示,2018年12月股指期貨交易安排調整之后,其持倉量和成交量均出現持續增長,但同期現貨市場成交量并未出現明顯變動,顯示出股指期貨交易調整對市場交易的活化作用。從結構上看,IC合約持倉量增長40%左右,相對IF和IH合約的持倉量增長20%更為明顯,這也表明2018年股市持續調整行情中,市場對受到打擊更大的中證500指數有更多的交易需求。
不過,在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目前股指期貨的調整幅度仍不足以滿足市場需要。“盡管目前股指期貨成交量、持倉量持續增長,但仍遠遠低于歷史水平。”王駿表示。
“目前股指期貨單邊限倉50手,平今倉手續費仍較高,市場廣度與深度明顯受限,使得當今40多萬億元市值的A股投資暴露在風險敞口之下。股指期貨回歸正常化理應加快步伐。”高上認為,2019年是股市震蕩筑底的一年,投資環境更趨復雜。預計下半年國際貿易局勢會明朗,經濟有望見底,有望催生“市場底”,這為股指期貨交易恢復常態化提供了很好的時機。
呼吁限倉舉措進一步放開
對于下一步股指期貨交易,程小勇建議,其一,繼續降低保證金比例。而為防止過分投機,可以參考CME等國際性大型交易所的保證金收取制度,運用SPAN模式來動態調整保證金。其二,大力度放開持倉限制,只要持倉總規模和股指現貨,如滬深300市值相匹配,就不用再擔心股指期貨出現投機性失控情況。其三,大幅下調交易手續費,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投資者的對沖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大期貨合約流動性和容量。
王駿也認為,進一步調整股指期貨交易安排,主要仍應體現在保證金和交易手續費這兩個方面。“降低保證金對投資者來說,意味著同樣的保證金可以參與更多交易,是另一種向期貨市場提供流動性的方式,可以激活更多原本受到資金量限制而不能完成的交易。而進一步降低交易手續費,尤其是日內交易手續費率,有助于吸引更多交易者,尤其是日內交易者,進一步活躍市場,幫助套保投資交易者找到交易對手來轉移風險。”
程小勇表示,股指期貨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兩大功能是其誕生的初衷。因此,推動股指期貨價格發現,一方面需要增加股指期貨流動性,使得股指期貨價格交易連續性增加;另一方面需要交易所在交割日的交割制度更加便利,使得期現回歸過程更加流暢。而對于風險規避功能,既要鼓勵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使得股指期貨在期現對沖、收益增強和風險分散方面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也要降低門檻,使得投機客戶能夠以較低成本參與,承接機構投資者轉移出來的風險或者額外收益。在制度上,可以再考慮吸取CME等大型交易所的成熟經驗,一方面推出類似于期現價差的期貨合約,例如CME的BTIC(指數收盤基差交易);另一方面為降低對沖成本,考慮保證金抵充制度,如其他持倉合約等。最重要的是大力開展投資者教育,讓投資者具備風險對沖意識。還需要大力培養機構投資者,這樣股指期貨交易更加穩定。
高上還建議,參考原油期貨與鐵礦石期貨國際化的成功經驗,加快股指期貨對外資的直接開放,以及加大風險管理的投資教育工作,引導機構更多參與其中。
王駿建議,繼續適當增加股指期貨交易品種。除目前市場上已有的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為標的的期貨合約之外,可嘗試增加以行業指數為標的或者以海外股票市場指數為標的的期貨品種,完善股指期貨市場,以匹配現貨市場不同層次和行業投資需要。
責任編輯:張瑤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