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商譽“虛胖”痼疾需從源頭治 如何明辨企業內在成色

            2019-01-31 07:11: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商譽“虛胖”痼疾需從源頭施治

              □本報記者 齊金釗 

              臨近年報業績預告尾聲,因為大額商譽減值計提,部分A股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由此導致許多投資者談“商譽”色變。事實上,作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里的一項特殊資產,商譽本身并無優劣之分,但個別上市公司過去盲目擴張、高溢價并購帶來商譽泡沫卻不得不提防。對上市公司而言,沒有業績支撐的商譽猶如身體上的“贅肉”,有礙公司的健康成長。對投資者而言,應該明辨企業商譽的內在成色,避免陷入商譽虛浮的“雷區”。

              作為上市公司整體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商譽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并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簡單講就是企業收購時的溢價部分。

              對上市公司而言,商譽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當并購標的公司業績表現優異的時候,商譽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幫助上市公司快速擴充資產規模,進而享受資本市場的溢價回饋。但當并購標的公司表現不達預期時,商譽便面臨泡沫破裂的風險,進而拖累上市公司的財務表現。

              A股上市公司此次趕在年報披露季扎堆進行商譽減值計提準備,與過去幾年上市公司活躍的并購行為有直接關系。2014年和2015年期間,并購政策的寬松疊加二級市場的回暖,A股上市公司一度迎來并購高峰,商譽規模由此攀升。而隨著2018年年底并購標的業績承諾集中到期,一些業績不達預期公司積累的商譽減值風險面臨集中釋放。

              對商譽減值做計提準備,是上市公司及時甩掉資產“贅肉”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會計處理方法,其本身無可厚非。但應該警惕的是,個別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商譽減值計提的特性來違規進行“財務洗澡”,把一項原本應該進行精確、公允測算的財務處理手段當做了利潤調節的工具。而這些行為,恰恰是部分上市公司發生大額商譽減值時被投資者詬病的根源。

              A股商譽泡沫的積累非一日之寒,要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實上,早在幾年前,監管部門就已經著手規范處理部分上市公司商譽虛高問題。從對高溢價并購行為進行收緊,到不斷完善商譽會計準則,A股過往積累的商譽泡沫正在有序地出清之中,結構化的商譽減值風險有望逐步平穩“著陸”。

              治理商譽“虛胖”痼疾需源頭施治。對于上市公司本身來說,應該清醒意識到市場環境和監管政策的變化,圍繞公司主業腳踏實地謀發展,摒棄過去通過高杠桿、高溢價并購來“催肥”公司資產的做法,真正以戰略協同為指引開展資本運作,及時、公允、科學地對商譽價值進行評估計提,從根源上杜絕盲目、投機的并購行為。

              對投資者而言,防范個別上市公司商譽減值風險的警惕性不能放松。面對一些隱含風險的高溢價并購行為,切不可頭腦發熱偏聽偏信,更不能參與到相關概念的炒作之中,應該從公司的基本面出發,深入探究上市公司的內在商譽成色究竟如何。須知,沒有業績支撐的商譽資產無異于“空中樓閣”,表面的光鮮最終將難掩踏空下墜的風險。

            責任編輯:王涵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