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資管新規催化銀行客戶分層 私行業務成兵家必爭之地

            2019-01-31 07:08:16     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 金嘉捷 ○編輯 陳羽

              銀行資管規模承壓之際,一個細分領域正異軍突起。普益標準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末,個人理財規模約有22.55萬億元,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中占比達76.49%,同比提升11.16個百分點。其中,高凈值人群貢獻卓著,各家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資產管理規模(AUM)仍處于發展“快車道”。

              興業銀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戴敘賢告訴上證報記者,資管新規落地后,正是高凈值客戶進行重新選擇的關鍵時期,接下來三年各家銀行能搶占多少客戶,決定了未來市場份額的“基本盤”,私人銀行業務能力決定了銀行在資管轉型中的競爭力。

              私人銀行市場格局或將重塑

              “資管新規的推出,為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帶來契機。總行資產管理部也積極提供并配套了多期限、不同收益率的多元化產品供應,來滿足客戶需求。”戴敘賢表示。

              高端財富管理市場滲透率低,近年來仍是各家銀行深耕市場的重點領域。在銀行資管規模承壓的背景下,私人銀行AUM仍逆勢增長。普益標準統計顯示,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28.97萬億元,較去年年初的29.54萬億元略有下降。

              而各家銀行的私人銀行金融資產規模仍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截至2018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的私人銀行AUM分別較年初增長12.8%、9.96%、9%。興業銀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其私人銀行AUM達4300億元,較2018年初增長34%;客戶數超3萬戶,年度增長數創下歷史上最高。

              按照私人銀行業務AUM座次排序來看,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招商銀行為首、四大行緊隨其后的格局。去年,招行的私人銀行AUM更是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

              當前市場份額競爭仍然激烈。興業銀行提出目標,未來要實現私人銀行業務規模和客戶數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未來兩到三年,興業銀行零售業務的重點之一就是發力私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戴敘賢表示。

              資管新規落地后,私行業務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資管新規更有利于推動商業銀行的客戶分層管理。”戴敘賢說,過去中資銀行沒有完全遵循國際上的客戶分層管理體系,現在資管新規落地后,特定類型的產品賣給特定的客戶,比如私募產品就要賣給合格投資者,這更突顯出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要性。

              根據資管新規規定,私募產品僅面向合格投資者募集。“私人銀行客戶作為合格投資者的主要群體,成為資管轉型差異化競爭的關鍵,私人銀行實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銀行資管業務(尤其是私募理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華泰證券銀行業研究團隊在分析報告中指出。

              差異化競爭力成“撒手锏”

              基于抗周期性、高利潤貢獻率、低資本占用等特征,私人銀行業務歷來都是各家銀行暗中角力的“壓艙石”業務。而處在大零售、大資管和大投行業務的交叉點,私人銀行業務如何體現差異化競爭力?

              首先注重投研能力。從資金端來看,未來銀行理財市場將劃分為公募與私募市場,其投向和運作模式也將更趨差異化。“高凈值客戶在做選擇的時候,關注點之一是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風險管控能力強不強,包括投行能力。”戴敘賢解釋,比如投行能力強,對資本市場情況了解更深入,在做債券投資等決策時,對風險把控更到位。

              其次看配套增值服務。不僅在財富管理,許多銀行也積極整合其服務資源平臺和線上線下的合作渠道,將其私人銀行服務延伸到教育、旅行、醫療、養老等非金融領域的多個方面。近期,興業銀行宣布正式推出家族財富管理品牌“興承世家”,并發行了首張私人銀行專屬信用卡,除了提供涵蓋境內外機場免費接送等商旅服務之外,還嫁接了赴韓醫美等獨家屬性較強的增值服務資源,致力于打造一套從財富管理到商旅出行再到家庭生活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陳鑫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