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標普獲準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洋會計”能否念好中國經?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兩天前,中國央行宣布,對美國標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予以備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同時宣布:接受標普信用評級(中國)有限公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債券評級業務的注冊。這意味著我國的評級業開放正式“破冰”——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普獲準率先進入我國開展信用評級業務,市場關注,議論紛紛。
“標普”這兩個字兒,大家應該不陌生,但有的朋友可能還不清楚它是做什么的。比如咱們聽新聞里說,標普給了誰3A評級,那就意味著,標普認為它很靠譜,償債能力極強。但如果給了誰B級、甚至更低的評分,那它就是在告訴你,得小心它的違約風險了,業界也把這形象的成為“投機級”或“垃圾級”評分。
所以說,信用評級是投資者的重要參考。長久以來,國內評級機構存在著對發行人預警不足等問題,亟待改善。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評級機構,因為其強大的金融話語權,從誕生伊始就都受到公平性的拷問和質疑。
也正因于此,業界對標普入華有一些不同聲音。有人覺得,它是個攪局者,會上演一出“狼來了”的故事;但更多分析認為,故事的劇本,可能會是一場多方共贏的“鯰魚效應”。
業內人士:外資評級機構的加入將有利于促進我國評級行業的發展
標普、穆迪、惠譽并稱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在央行對標普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予以備案之前,國際評級機構在我國經營只能采取合資方式。惠譽在中國的合作方是聯合資信,穆迪則持有中誠信國際的部分股權,標普雖未持有我國本土評級公司股權,但與上海新世紀資信建立了合作關系。
1月28日,標普成為首家國際評級機構獲準進入我國信用評級市場,這為我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再添新的注腳。中信證券投資銀行委員會董事總經理王超男表示,外資評級機構的加入將有利于促進我國評級行業的發展,“中國的評級機構與國際機構互通有無、互通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對我國評級體系的建設,包括評級標識的相互溝通,提高風險識別的有效性,也會有比較大的幫助。”
但中國的評級體系與境外的評級體系有許多不同之處,華研數據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的評級分級差異不像“三大”那樣明顯。分析人士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標普單獨獲得評級資質后采用何種評級模式。一種可能是標普將以獨立第三方的機構,采用自己的評估模型進行評級;另一種方式則是采用中方評級公司的模式。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看來,標普采用前者的可能性更大:“獨立的第三方評級的可能性更大,因為相對于它的國際標準和市場標準應該是比較健全,而且比較完整,而我們的評級機構可能是跟中國特色結合比較緊密,所以相比較標普進來以后,可能會對國內的評級機構和國內的市場按照國際化的標準和國際化的水平去對接,可能對我們會比較有好處。”
專家:從中國市場的角度出發與標普展開合作
央行在公告中說,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評級機構的引入,有利于滿足國際投資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幣資產的訴求。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有分析認為,今年我國有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債券市場外資凈流入規模約為1000億美元。譚雅玲認為,外資評級機構的落地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水平::“我覺得對我們促進會比較大,可能會使我們的一些標準化、國際化的水平等等很多的完整性和健全性的推動意義應該比較大。我們是一個正在進行時,改革開放的這么一個經濟載體的話,那么可能對我們的促進作用會比較大,但是我們還是保持一個基本準則,按照中國發展的這種格局和我們目前的一些要素去有序的推進,而標普應該理解中國在市場化的進程當中,還是有一些東西要逐漸的完善,逐漸的跟國際水平去對接的。”
譚雅玲進一步指出,我們應從國情的角度出發,以應對標普落地后可能對中國的評級公司的業務產生沖擊。與此同時,標普更應以公平、理性和平等的態度來看待中國市場,達到互補共贏:“我覺得產生沖擊就看我們國內怎么應對了,我們應該按照國情的角度去跟標普展開合作,這樣可能會對我們國內的健康成長和對國際市場對中國市場的一些不必要的干擾,會有比較好的一個結合或者整合。希望標普進入到中國市場以后,更應該以公平對等和合理的角度來參與到中國市場的評級水平和評級建設的這種發展,我覺得這樣才會達到互補共贏的最終目的。”
據了解,下一步,央行將持續推進信用評級行業對外開放,支持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且符合條件的外資信用評級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責任編輯:萬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