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報售價不及一束鮮花,券商研究所“知識付費”有戲嗎?
“知識付費”是最近相當熱門的消費新潮流,而一些嗅覺敏銳的券商賣方研究團隊似乎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機”。 某券商的醫藥研究團隊在其開設的公眾號上開始售賣自家撰寫的精品研報。還有券商分析師因私自將未經公司質量審核和合規審查的研究報告發送到未經報備的微信群,受到監管部門通報,相關部門已對證券公司采取相應措施,并要求對有關責任人嚴肅處理。一石激起千層浪,監管層要求加強對研報發布的規范,也引發券商研究所對于目前經營困境的擔憂。

研報也成“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已經形成了一種商業模式,而券商研報這樣的專業化產品,也應該在這種模式當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一份券商的研報應該值多少錢呢?通常我們會認為,研報當中有大量干貨,價格肯定不便宜。然而,最近某券商的醫藥研究團隊在自家公眾號上開始售賣自家撰寫的精品研報,這些研報的報價,則只有100塊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是這個公眾號,除了研報之外,還在銷售鮮花,這些鮮花的價格,最低也有300塊錢,最高可以達到接近2千塊錢。
一份研報的價格還不如一束鮮花,如此標價合理嗎?直觀看來,這樣確實有些出人意料。但是透過這種表象,業內人士則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性。中證焦桐共享金融研究院負責人左劍明說,這些廉價的研報,其實可以被視為一種回饋客戶的方式。
第一,是把它作為限量版回饋自己客戶的一個動作。如果要真正兜售一本書的話,出書都是要5000冊起印的,不可能是只有兩本、三本。它只是傳播手段不一樣,并不是說為了要賺稿費,通過紙質版來兜售。第二,我們要理解現在券商、研究機構服務手段的多元化。

低價研報卻銷量尷尬
老話說,薄利多銷。然而這些廉價的研報銷量數據卻很尷尬。之前推出的幾款研報產品,銷量都沒有超過10份,而公眾號上銷售的鮮花,銷量卻已經過百。
低價研報,并沒有受到市場青睞,是為什么呢?有一位私募人士告訴媒體,他不會花錢買這樣的研報。如果內容好的話,其實可以從別人那里借來看看。這種看法應該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和“知識付費”同時存在的,是信息泛濫。券商研報曾經被視為獨家成果,現在卻好像隨處可得。這樣的現狀自然改變了研報自身的價值。

但是,這種變化背后,應該是危險和機遇并存。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桂浩明認為,如果券商的做法不違反相關規范,其實也可以作為一種業務創新的方式。
現在的問題是信息泛濫,同時,信息的復制、傳播幾乎是零成本。這應該說是趨勢,也是技術革命帶來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要守著過去的做法,對研報進行嚴格的控制,幾乎是做不到的。所以有人通過電商網絡低價銷售年報,我覺得這是他們自己尋找的一種生存戰術。只要他不是違規的,在沒有違反版權,沒有侵犯原發布者專利的前提下,這樣的發布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說這是個趨勢。

研報該如何變成真金白銀?
單靠一份研報,也許難以搭建起完整的“知識付費”模式,那么,券商又該如何把研究的結果,變成真金白銀呢?有分析認為,其實一直以來券商研究所的商業模式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廣義的“知識付費”。左劍明說,券商的研報實際上更像是交出的一份作業,除此之外,拓展服務范圍,才是未來創造出更大價值的重要手段。
比如給一些企業作財務顧問服務,怎么有效的包裝、提升整個公司的戰略規劃。再比如,我們往下一層做個遞延。過去都是針對一些大型機構,現在也開始將一些高凈值的個人投資者納入到服務范疇當中。如果你重倉持有一家公司,但對這家企業的基本面不太了解,這些研究所本來就和上市公司的關聯比較密切,可以直接帶領投資者深度了解這家公司。

桂浩明則進一步說明,券商研報的業務,未來可以細化為多個層次,面向不同的受眾,同時券商還可以加強一對一的服務,進一步拓展研報之后的服務鏈條。
從海外市場來看,今后的研報大致分成幾個層面。第一,初級的研報可能是零成本的在各大網站上都能拿到,作為一種基礎服務,很容易拿到,不需要再高的成本。第二是屬于增值服務類的,可能會采取一定的收費措施,也就是強化了一對一服務。比如,現在券商對一些大客戶,特別是基金客戶,服務主要是一對一的,通過上門路演,或者組織返鄉路演,或者組織大型的研究報告會等這些形式深化服務,而不僅僅是通過一份研究報告來實現。這種服務能進一步提高它的增值能力。
責任編輯:萬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