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視覺中國
中國足球再一次完敗,國足主帥又一次辭職。0比3,亞洲杯上的出局繼續傷害著中國球迷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告訴中國足球,理清思路,達成共識,既是為當下止損,更是為未來把脈的必要之舉。
本屆亞洲杯五場比賽,國足取得了三勝兩負的戰績,打進八強,兩次逆轉,分別輸給韓國隊和伊朗隊。對以國足為重要標桿的中國足球來說,也再一次證明了從低谷攀爬的艱難曲折。對比長遠規劃,短期目標的失落更容易令人不滿。事實再一次證明,中國隊的天花板真的夠不到亞洲一流強隊的高度。這樣的艱難時刻,中國足球最需要什么?找到共識,凝聚共識,是當務之急。
這樣的共識其實早已寫入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其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著眼長遠與夯實基礎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戰略實施;夯實足球發展的人口基礎、設施基礎、管理基礎、文化基礎,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20年來,中國足球走過的彎路不少,那些階段性的目標規劃已成鏡花水月,徒增笑柄。從聯賽架構到青訓思路,從球隊風格到選帥理念,無不是漂浮不定,既無共識,更無定力。在這樣吵吵嚷嚷的一片混沌中,最關鍵的指標——球員的身體素質和技戰術能力已經遠遠落后于亞洲一流水平。這種落后,絕對不是請世界級教練和拿來就用的思路能解決的。
國足的未來在哪里?凝聚共識是不再為更遠的未來繼續付出代價的重要基礎。本屆亞洲杯,國足平均年齡超過29歲,是所有參賽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隊伍,38歲的鄭智賽后痛哭的淚水告訴我們,只有扎扎實實地從根本做起,夯實基礎,遵循規律,跟上潮流,中國足球才有騰飛的可能性。
中國足球已經有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和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足球的當家人需要做的是對發展路徑的堅守。青訓,這是一個說破了嘴皮子的老生常談話題,但又是中國足球走向亞洲一流強隊的唯一道路。從根基做起,從青少年做起是治本之策。從目前來看,中國足球諸多方面還有亟待改革之處,改革遠未到位,切不可因為國家隊的敗績而又搖擺游移,心浮氣躁。病去如抽絲,足球人要有足夠的耐心、恒心和決心,足球土壤和文化也需要一段較長的再造之路。
正如鄭智所言,失敗不可怕。哪支球隊沒有過慘痛的失利?重要的是能從失敗中站起來,看清未來的路。足球沒有捷徑,里皮之后由誰出任國足主帥,不應該成為中國足球的最關鍵問題。若沒有久久為功的務實態度,就算把世界名帥都拉來組一個班子也沒用。
作者:珂珂(體育記者)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28日 02版)
責編:孫熙越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