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保險+期貨” 給農民吃下“寬心丸”
■本報記者 李 勇
去年,春播時遭遇旱災;8月中旬下暴雨,田地被淹;秋天時山頂地全部絕收,甸平地只有往年四成的產量。多災之年,大連市普蘭店區豐榮街道朝陽村的王英杰種植玉米非但沒有虧本,收入水平也和往年相差無幾。而能有這樣的好事,按王英杰的話說,是玉米“保險+期貨”項目使老百姓得到了真實惠,嘗到了大甜頭。
《證券日報》了解到,大連證監局高度重視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助推金融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結合大連地區農產品資源稟賦優良、與期貨市場關聯度較高等特點,積極推進低收入地區運用“保險+期貨”等金融工具穩定農民收入。2018年,大連證監局結合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的“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協調各方,克服重重困難,充分發揮期貨市場作用,助推精準扶貧。指導永安期貨和國投安信期貨試點的玉米“保險+期貨”項目,覆蓋了普蘭店區20個低收入村的1.25萬戶農民,為農民提供了堅實的“價量雙保”屏障。
王英杰給《證券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沒有大連證監局積極推動的“保險+期貨”項目支持,按照目前玉米收購價格,扣除成本,2018年辛辛苦苦種的18畝田,一年下來就要賠進去1800多元。而參與了玉米“保險+期貨”項目,每畝田給理賠了260元,18畝玉米田共理賠4680元,不僅沒有虧本,還保障了穩定的收入水平。
1月28日,是農歷傳統中的小年,普蘭店區玉米“保險+期貨”項目順利結項。在當日舉行的理賠儀式上,永安期貨和中華聯合保險賠付919萬元,國投安信期貨和太平洋保險賠付449.51萬元,兩個金融聯合體共計賠付1368.51萬元。
大連證監局黨委書記、局長于海聯在理賠儀式上表示,項目的最終賠付,幫助覆蓋范圍內的農民完全對沖掉了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確保農民玉米種植收入不低于正常年景水平,同時也為普蘭店區扶貧工作提供了資金支持,為農業生產風險管理提供了第一手實踐經驗。對于“保險+期貨”項目,大連市副市長靳國衛認為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好范例,是金融服務“三農”的充分體現,讓農戶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實惠,非常值得點贊。
大連商品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李正強表示,試點的實踐證明,“保險+期貨”這一服務“三農”的市場化模式,充分發揮了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商業銀行等各參與方的優勢,借助期貨市場有效化解市場風險,起到了切實保護農戶利益的作用。在各方的支持和參與下,“保險+期貨”試點的“星星之火”已經呈現“燎原之勢”,有力地服務了“三農”和鄉村振興戰略。
責任編輯:張瑤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