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IPO開閘 生物科技公司“跑步進場”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昝秀麗
1月2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官網顯示,SEC約4500名員工正在華盛頓總部和11個地區辦事處復職,這意味著此前陷入癱瘓的美股IPO重新開閘。
2019年被譽為“獨角獸IPO之年”,然而此前表明上市雄心的Airbnb、Uber、Lyft、Pinterest、Slack尚未登場,生物科技公司卻先聲奪人。復興資本(Renaissance capital)稱,此次IPO開閘后,被積壓的生物科技公司將率先掀起IPO熱潮。安永此前表示,2019年將迎來生物科技公司IPO強勁的一年,猛烈勢頭源于消費者日益增加的保健意識以及資本對抗癌等新技術的興趣增加。不過2018年IPO的生物科技公司表現卻良莠不齊,市場普遍對生物科技公司IPO新股持觀望態度。
生物科技公司排隊上市
由于美國聯邦政府此前持續“停擺”,SEC自去年12月27日開始在政府關閉期間停止運作,其僅安排少量工作人員以應對涉及市場誠信和投資者保護(包括執法)的緊急情況,IPO一度陷入癱瘓。而政府上周末在獲得充足的開支后,新一輪IPO已于周一開始。
復興資本表示,7家規模相當的生物科技公司有望在本周獲準IPO,包括免疫治療公司Harpoon Therapeutics和TCR2;生物制藥公司Poseida和Alector;生物科技公司STEALTH;保健公司Kaleido;制藥公司Cirius。同時一波生物技術IPO項目料將會在2月中旬之前進行定價。
針對生物科技公司的集中上市,分析人士指出,由于2018年四季度美股大跌,部分生物科技公司選擇延后于2019年上市,因此2019年生物技術公司IPO項目大量積壓;同時,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審批加速,2018年其下屬機構CDER(美國FDA藥品評價與研究中心)批準的新藥共計59款,創下歷史新高,而這一利好有望延續。
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將大量資金投入到生物科技公司中的風險投資機構及私人投資者目前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退出。復興資本在其報告中指出,2018年美國股市IPO公司中由風險投資機構支持的有87家,占IPO總數的46%,較2017年增長43%,主要得益于生物技術公司IPO數量的增長。其中生物技術公司IPO占2018年風險投資退出方式的一半以上。
關于風投機構和私人投資者的退出,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德勤數據顯示,2018年新藥研發投資回報率創歷史新低,僅為1.9%,相較2017年下降了1.8%。另一方面,考慮到美聯儲政策、經濟增長可持續性、歐洲經濟政策的不穩定性等因素,投資人或急于退出。
行業內表現良莠不齊
美股開年,生物科技板塊整體漲勢強勁,其中,今年以來新基醫藥(36.71%)和內克塔治療(33.62%)漲幅位列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前兩位,因塞特醫療、亞力兄制藥、艾爾建醫療漲幅也均超20%。
分析人士表示,面對美股持續波動,作為“抗經濟景氣循環”程度較高的行業,醫療板塊公司即使未來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及居民的醫療服務支出也不會隨之萎縮。數據顯示,近三十年來,醫療保健行業發展穩健,標普500醫療保健指數年化回報率高出標普500指數的近20%,很多投資者將其作為投資組合中的“防御性資產”。
然而2018年登陸美股的生物科技股表現卻良莠不齊。福布斯文章稱,2018年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生物科技IPO繁榮年,6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美IPO,但令投資者痛苦的是,僅41%的生物科技公司股價在2018年結束時高于IPO價格,這意味著近六成IPO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
個股方面,據美國生物科技網站BioPharmCatalyst統計,醫用大麻制造商Tilray(335.06%)、醫療設備開發技術公司Inspire Medical Systems(231.56%)、生物技術公司Allakos(139.67%)、生物科技公司Guardant Health(107.74%)目前股價均較去年的IPO發行價漲超100%,但生物制藥公司Entasis Therapeutics Holdings(-64.40%)、生物電子醫藥公司Electrocore(-60.73%)、生物制藥公司Aptinyx(-66.31%)股價均較發行價跌破60%。對此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源于行業繁榮下部分生物科技公司估值過高,另一方面多數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前并未盈利,財務狀況令投資者擔憂。
責任編輯:張國帥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