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基金銷售亂象的背后 投資顧問環節存在重要缺陷

            2019-01-28 16:23:29     來源:中國證券報

              近期,大泰金石、錢景等多家基金銷售機構受到監管機構的處罰,第三方基金銷售中存在的亂象受到媒體廣泛關注。與監管層希望其發揮的引導投資者科學、理性投資基金作用相比,基金銷售機構規范發展的路還很長。

              江蘇證監局1月22日發布關于對大泰金石基金銷售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并暫停辦理公募基金銷售業務措施的決定顯示,大泰金石在宣傳推介、信息技術等方面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實際上,不僅是大泰金石,就連天天基金等知名基金銷售平臺,也曾因為有獎銷售基金受到過監管處罰。

              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屢現問題的背后,其實是行業追逐銷量、傭金導向發展模式決定的。為什么銷售機構都喜歡玩“抽獎送紅包”的把戲?因為這種方式對刺激基金銷量最有效。為什么基金銷量這么重要?因為只有量上去了,銷售傭金才拿得多。而投資者買了基金后是不是賺錢,對第三方銷售機構來說并不重要,因為總能靠抽獎圈來新的“韭菜”。

              沒有人想改變這種行業怪象嗎?幾年前,筆者曾經和一位業內大佬談及第三方基金銷售行業。當時,他所在的基金公司正準備調整旗下基金銷售子公司的發展戰略。這位大佬對筆者歷數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存在的問題,下決心扭轉行業盲目追求銷量、枉顧投資者利益的趨勢,為旗下銷售子公司制定了以投資者收益為導向的發展戰略。但幾年過去,這一戰略遲遲不見成效,該子公司在行業中始終不能脫穎而出,與這位大佬的預期相差甚遠。筆者曾多次聽到該子公司員工抱怨,認為領導定的戰略“不接地氣”,應該“先求生存,再談發展”,甚至反問“別人能賣的產品,我們為什么不能賣?”

              因此,基民在銀行被客戶經理賺取中間收入,在基金銷售機構又被當作擴大銷量的“韭菜”。基金業誕生二十年來整體利潤高達2.11萬億元,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超過10%,但基民卻大多“牛市追漲、熊市殺跌”,在牛短熊長的市場環境下沒有充分享受到基金投資帶來的良好收益。

              實際上,國內基金業的制度設計效法美國共同基金業的成功經驗,但在至關重要的投資顧問環節存在重要缺陷。無論是銀行還是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包括風生水起的互聯網平臺,都沒有很好地解決幫助投資者配置基金的問題,導致一方面基金風格漂移,混合型基金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風格穩定的基金也很難被基民正確投資。可以說,這一問題不盡早解決,國內公募基金業的發展很難再上一個臺階。

            責任編輯:高君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