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添富基金譚志強:保持開放性思維的重要性
匯添富民營新動力基金經理 譚志強
在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南坡上的神殿門上面寫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人們認為這句格言就是阿波羅神的神諭。“認識你自己”的基礎其實是承認思維的局限性,進而要求人們保持思維的開放性,這一點在投資管理中是至關重要的。每年年初各大券商或者投資機構都要進行下一年度的展望,然后給出十大預測或者十大共識。而到了年末,往往有好事者會把年初的預測拿出來進行一番嘲諷。且不論其中的爭議與對錯,在本質上卻說明,人的認知是多么局限,市場是多么難以預測。
人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任何判斷都囿于當時的歷史環境,有很強的歷史局限性,只能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進行重現,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最大的區別在于社會科學無法控制所有變量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試驗。比如,2003年的“五朵金花”行情,其實就是中國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代表性行業的崛起。彼時,石化、鋼鐵、汽車、電力、銀行等五大行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而目前中國重工業化進入尾聲,經濟發展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這類行業原本的成長型投資邏輯自然也應該加以修正,切換至關注ROE穩定性、持續性以及分紅率等指標的價值型投資邏輯。站在目前時點,我們不能去否認當時投資邏輯的正確性,但是要承認其局限性。當然承認認知的局限性并不是要陷入不可知論,而是讓我們保持謙遜,保持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新的挑戰。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漸進的,是螺旋發展的。思維必須具備開放性,認知必須符合時代變遷,符合經濟結構變化的軌跡。
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極具開放性思維。從早年間看圖形的技術分析,到最純正的格雷厄姆“撿煙頭”式的低估資產價值投資,再到創立新的商業模式并融合了芒格的偉大公司理論,巴菲特雖然年近90,依然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去進化。在現實中,能夠做理性預期的投資者寥寥,更多的是適應性預期或者進行線性外推式預期。市場的波動和趨勢大多源于此。投資當然有毫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但不同要素要素的權重卻沒有什么“神圣模型”。當然這不是意味著見異思遷,而是保持思維的開放性。承認人的思維局限性是保持投資決策不斷進化的前提,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讓兩種相悖的觀點存活在自己的腦海中,而且絲毫不會起沖突。這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投資能力。
投資就是認知變現的過程。思維的局限性對投資造成的危害實在太大了,過去三年的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宏觀環境、政策監管以及投資者結構都對市場運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不保持開放性的思維,執拗于對過去高波動資產的追逐,將導致出現思維盲點,對投資組合造成毀滅式的打擊。正如筆者自身,剛開始做投資的時候不懂得放下,執著于自己的小圈圈,現在才發現“我執”束縛了自己,與自己和解、妥協,保持思維的開放性,其實才是認識自己的好方法。凡事知易行難,如何保持開放性思維?或者如何使組合保持開放性,不犯致命性的錯誤呢?筆者在實踐中發現,相對均衡配置風格資產,并適時動態調整或許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這點既符合認識的漸進性規律,又能一定程度防止思維局限性帶來的弊端。均衡配置風格資產其實是一種自動篩選投資主題的好辦法。過分追求思維的領先性,過于偏離會較大地暴露風險。而適時動態調整則是一種糾錯機制,如若市場呈現某種明顯的運行邏輯和特征,投資者則應該適時調整自己的組合。
行文至此,用一句比較極端卻值得深思的話作為結束。沒有人能完全正確認識市場,任何所謂“正確的認識”在當下都只能是猜測,它還需接受批判和證偽。投資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猜想并讓市場驗證和反駁的過程,而不是用科學命題去決策的過程。保持思維的開放性,行走在投資的路上。(CIS)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常福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