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內接連9次增持,一路買到11%,平安系保險資金在港股市場上頻頻“掃貨”工商銀行H股。 ⊙記者 黃蕾 ○編輯 陳羽
對單只銀行股情有獨鐘,這個坐擁萬億資產的資金巨無霸向市場釋放出什么信號?這種現象是否會頻現于整個保險行業?市場人士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平安。
平安系一致行動人出手
上海證券報記者在查閱香港交易所公告時發現,根據最新披露,1月22日,中國平安通過旗下平安資產管理公司再度增持工商銀行H股2003.1萬股,買入平均價為5.8151港元。
這已是平安系保險資金自去年7月以來對工商銀行H股的第9次增持。自去年7月19日開始,中國平安集團及旗下的平安人壽、平安資產增持工商銀行H股的次數分別為2次、3次和4次。
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此前向上海證券報證實,平安人壽、平安資產均為中國平安集團的附屬子公司,為一致行動人。
從港交所數據來看,截至目前,平安系保險資金合計持有工商銀行H股的股權比例已超過11%。
如此看好工商銀行的原因是什么?其實,早在去年中國平安中期業績說明上,提及對工商銀行H股的投資時,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就已透露玄機。“過去兩三年以來,中國平安的股票配置思路是對散股進行調倉,集中精力精選重點行業的龍頭股票進行大資金配置,如投資工商銀行等H股。標的股票并不局限于哪個行業,主要看估值水平是否合理,分紅收益如何。”
在近半年內持續買入工商銀行H股的過程中,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工商銀行經營穩健,盈利能力較強,且分紅率較高,可為投資者提供較穩定的現金流收益。此外,工商銀行H股價格低于A股價格,對于長期機構投資者而言,投資H股可獲取更高收益率,長期投資價值更為明顯。
新準則倒逼投資更保守
有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平安秉持上述股票配置思路的一個主因是:作為境內外同時上市、非保險資產占比較高的公司,中國平安已于去年一季報開始率先采用新會計準則IFRS9編制報表。
這將直接影響到投資決策。主流投行人士直言,新會計準則IFRS9對保險公司投資的一個影響是:在新準則下,大部分權益價格波動將直接影響利潤表,因此在資產配置中波動率控制將變得尤為重要,即一方面要控制權益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要控制權益配置的質量。因此,高分紅、低估值并適合長期投資的大盤藍籌股將更受青睞。
在新會計準則下,保險公司配置高分紅、低波動的個股,是攻守兼備的明智之舉。這個“硬因素”的客觀存在,正倒逼機構主力軍之一的保險資金開始“獨寵”高股息率股。
同時,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直言:“增加能夠運用聯營會計核算、權益法核算的優質藍籌股的配置比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保險公司的財務波動。”因此,堅持對高股息率股票進行價值投資、長期投資、逆周期投資,既可避免報表大起大落,又可確保投資標的帶來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類似于“類固定收益”投資。
中國平安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前,中國平安就始終堅守注重高分紅、低波動的藍籌股投資策略和配置思路,且該策略符合保險資金的配置屬性。未來,中國平安仍將繼續堅持這一既定策略。
保險公司“獨寵”高股息率股的策略或許才剛剛開始。根據相關要求,繼中國平安之后,其余上市險企及非上市險企也將陸續開始采用IFRS9編制報表,最遲不得晚于2021年1月1日。
責任編輯:王涵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