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的北京,一場由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與澳洲會計師公會 (CPA Australia)、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管理會計研究》雜志協辦的“國會大講堂第16講”沙龍活動,把主題確定為“2019中國經濟改革與財務創新”,激發人們深入思考:看似微觀的企業財務創新如何與中國經濟改革的宏大敘事掛鉤?在中國經濟的大背景下,企業在財務創新上還存在哪些挑戰,哪些經驗積累值得推廣。
財務創新推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秦榮生教授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在企業層面就是:財務管理部門和財務管理人員要準確把握黨和國家的新政策,經濟發展新變化,牢固樹立財務管理工作圍繞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職能定位,始終把財務管理工作放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去部署。善于從全局性、前瞻性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客觀揭示企業運行中面臨的關鍵問題和突出矛盾,著力分析高質量發展目標實現程度與效果。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秦榮生教授發表演講
秦榮生指出,財務創新要實施財務管理與業務的融合。財務管理不能僅滿足于企業經營業績的計量和反映,更需要深入企業業務發展的過程和前端,實現財務管理與業務發展的緊密融合,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做好“調度中樞”和“專業大腦”的角色,做好業務發展的指引和運營調度,保證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和財務效益。
財務創新的一個重要抓手就是要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圍繞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價值創造能力等目標,形成一個運用信息技術和科技手段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服務于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運用財務與非財務數據進行管理提升,整合包括企業發展戰略、戰略成本會計、全面預算管理、精益管理、績效考核指標、平衡計分卡、客戶管理等方法來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
財務創新要發揮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撐性作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我國財務管理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新工具和新方法,財務管理與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新技術與管理創新融合,使得財務管理參與業務活動和預測、決策變得更加容易,實現以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中心的精準決策、實時決策,充分發揮財富管理的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李翀教授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成就
本輪個稅新政的三個亮點
中國人民大學朱青教授則以風趣幽默的風格,闡述了個人所得稅和國家整體稅收政策的關系。到現在還沒有退下“熱搜”的個稅新政有三個亮點:
一是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推行申報納稅制度,從而實現了個人所得稅制度的重塑。未來,我國將會進行納稅申報全國聯網建設,逐步過渡到稅務局利用大數據計算應納稅額,納稅人確認并繳納的模式;
二是費用扣除不搞“一刀切”。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原則在于,基本生存支出對應的收入和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等項目對應的收入是不應當被征稅的。過去由于征管技術的限制,費用扣除只能做“一刀切”處理;隨著區塊鏈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減輕個人所得稅的量能負擔成為可能;
三是調整了稅率表,擴大了3%、10%、20%三檔稅率的適用范圍,大大降低了中低收入群體的稅負。朱青教授指出,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而刺激消費,拉動宏觀經濟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朱青教授論個稅新政
《2018中國財務共享服務運行聯合研究報告》發布
本次沙龍發布了由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與澳洲會計師公會聯合推出的《2018中國財務共享服務運行聯合研究報告》。北京國家會計學院企業財務共享服務研究中心主任、審計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張慶龍教授指出,2015年,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曾經組織發布過《中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調研報告》。當時的調研報告側重于了解2013年財政部以財會〔2013〕20號文印發了《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后,中國企業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整體情況。時隔3年后,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中國企業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熱情高漲,甚至逐步愈演愈烈,成為中國大型國有企業集團的標配。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背景發生了大的變化。許多企業的財務共享服務已經從1.0時代邁向了2.0時代。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企業財務共享服務研究中心主任、審計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張慶龍解讀報告
本次調研中的受訪者63%來自國有企業,16.4%來自民營企業,12.1%來自外資企業;受訪企業廣泛分布在17個行業,其中建筑業達到25%,教育業占比12.1%,制造業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比例均為18.6%,金融業達到6.4%;17.1%的受訪企業的收入規模超過了500億,51%的受訪企業的收入規模在100-500億之間,9.3%的受訪企業收入規模在50-100億之間,22.6%的受訪企業收入規模在50億以下;40%的受訪者是財務管理專業人員,32.9%是中層管理者,19.3%是公司高管,7.9%是專業技術人員。
《研究報告》分為財務共享服務認知情況、運行情況、未來預期三個部分。報告指出,中國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大多處于初創階段,選址呈現中國特色。總部所在地和信息技術因素是兩個最主要的選址要素,方便總部加強管控,依托總部強大的后勤保障資源設立財務共享中心。因此,在北上廣深總部最多,也成為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聚集地。
管理層的支持仍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牽扯流程再造,涉及所有流程環節人員的操作習慣和操作感受,而改變管理者的習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如何在組織中定位,必然會涉及到與其他組織的利益平衡問題,沒有得到管理層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調查顯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廣泛肯定,絕大多數人認為財務共享中心在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集中在管理標準統一,提升總部管控能力(78.9%);流程進一步優化,提升了工作效率(70.1%);管理更加規范,各項制度嚴格有效執行(62.6%)等。
新技術的應用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轉型的關鍵。最為典型的包括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技術對社會和商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的同時,也推動了財務共享服務領域的革新。
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存在.單一中心和多中心運行的情況,運行模式取決于企業的規模。單一中心是指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僅設一個運營職場,而多中心則指建立兩個或多個運營職場,往往表現為區域中心、流程中心和災備中心。調查結果顯示,5萬人以下的企業傾向于采用單一中心運行模式。5萬人以上企業則傾向于采用多中心運行模式,20萬人以上的跨國企業更傾向于建立全球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運行模式,在不同區域、國家設置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調查顯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與業務系統的對接率普遍偏低,帶來業財融合難度加大,42.9%的受訪者公司/機構的對接率在10%以下,對接率70%以上的僅占12.2%。業務處理效率、業務處理質量、服務滿意度成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主要評價標準,財務績效儀表盤、內部領先對標、客戶滿意度調查成為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績效主要評價方法納入財務共享服務的業務范圍隨著共享成熟度的提升出現變化。
調查顯示,隨著現有財務共享服務運營年限的增加,初建財務共享服務的業務范圍集中在費用報銷、往來賬款和資金管理方面,使用率超過80%,使用比例最低的是固定資產管理流程。運營五年以上的企業,低附加值交易性的業務普及程度超過90%,并逐步開始將部分高附加值業務納入共享范圍,例如開始出現司庫分析報告、資金運營管理、融資平臺管理、風險管理。財務共享服務在提升財務部門服務能力,促進管理規范化方面改進顯著。
未來財務共享發揮管理會計職能,在預算管理、納稅申報和電子檔案管理業務上進一步拓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財務共享能夠發揮管理會計的職能,為運營管理決策提供支持(89.2%),發揮運營監督和風險管理職能(66.2%),在會計檔案電子化管理上發揮作用(59%)。相當一部分受訪者同意財務共享在提供數據倉庫服務、支撐專業分析、預算管理和經營預測(48.2%)、提供非現場審計需要的信息和依據(46.8%)以及開展合同、客戶、供應商、發票電子數據結構化管理服務(44.6%)等方面發揮作用。
預算管理(69.1%)、納稅申報(66.9%)和電子檔案管理(62.6%)是受訪者認為其所在公司財務共享可以進一步拓展的業務。一半以上的受訪者還希望財務共享拓展到資產管理(54.7%)、票據管理(52.5%)、成本管理(50.4%)業務。調查結果還顯示,合同管理(48.9%)、薪酬管理(48.2%)和資金運作(48.2%)也是財務共享未來期望拓展的業務。
創新服務流程,構建標準體系,提高運行效率是構建財務共享的重點方向,覆蓋全業務全流程的大共享備受期待。財務維度仍會是普遍認可的財務共享績效評價的側重點,能夠提升財務工作效率和提高財務信息的財務共享是有成效的財務共享。立足于流程管理,實行業務流程標準化高效運作是未來財務共享中心組織機構的關鍵調整方向。
如果說,過去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一個以“體力”勞動為中心的工作,解決了重復性、交易性、低附加值業務的集中,降低了核算成本,提升了整個會計核算流程的標準化程度,提升管控能力。現在來看,這一局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管理層、一把手的態度、決策支持依然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立成功與否的關鍵,但技術變革正在成為財務共享服務變革最為核心的驅動力。
智能財務系統引領財務轉型
北京元年科技常務副總裁郝宇曉指出,財務轉型的壓力來自四個方面:宏觀經濟的巨大壓力、企業技術數據挑戰、管理會計演變趨勢、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這是壓力,也是動力。
北京元年科技常務副總裁郝宇曉做主題演講
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和云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財務會計的生態,智能財務從時間與層級兩個方面入手進行了變革:歷史上,基于流程自動化的財務機器人對應的是基礎層;現在,基于業財深度融合的智能交易平臺對應的是核心層;未來,基于AI商業智能的智能決策平臺對應的是深化層。財務機器人至少在資金收付、報表自動化、稅項認證申報、工資核算、自動對賬、費用報銷、表單審核、憑證打印這10個方面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
財務機器人在底層管理技術上發揮巨大作用,在中層管理上則是智能交易平臺,包括從商旅、商城到財務、稅務共享平臺。在管理思想和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智能交易平臺也將得到不斷擴展,擴展到銷售、人力等各個業務領域。
在高層管理中,傳統信息化邁向了智能管理會計。從戰略、投資、運營、風險管理到全面預算、管理會計報告,管理會計體系建設,中層的共享中心建設與高層的管理會計體系形成了上下呼應,形成了“共享中心開道,管理會計奔跑”的全新局面。
郝宇曉用不同的應用場景介紹了智能技術在財務創新上的不同應用,而傳統財務和管理會計理念在新的技術架構上豐富了其內涵,并在新的體系架構下,發揮新的價值,使得這場頗具學術特色的專題沙龍增添了更多的技術含量,也為中國經濟的宏達敘事下,企業在財務創新上有一個非常務實明確的實現路徑。(本文圖片由北京元年科技公司提供)
責編:紀愛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