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公交出行人次達到722億,每天大概2.5億人次左右,眾多工具類產品的開發者都想在龐大的公交出行市場分得一杯羹。然而,獲取城市實時公交信息、用戶實時精準位置的難度都對這一賽道設置了門檻。
早在2014年,車來了便發力實時公交查詢,如今已覆蓋1億用戶。2017年,車來了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上線當天訪問人數超20萬。目前,車來了小程序日活達到140萬,周留存率50%以上。
車來了聯合創始人兼COO宋曉天在近期接受采訪中,就車來了如何打磨服務體驗、選擇做微信小程序的原因進行了深度解讀。
App與小程序聚焦“實時查詢服務”
宋曉天表示,App和小程序兩者的用戶并非截然不同,而是有一定的交集。小程序的用戶較輕,屬于非高頻使用,而App用戶的特征是高頻與依賴性。目前就實時查詢這一核心服務內容來說,App和小程序是沒有差別的。
作為一個實時公交的垂類工具,車來了有相對固定的用戶群。核心用戶群是生活在一二三線城市,每天朝九晚五的通勤用戶,聚焦年齡在18到35歲的上班族,他們是一群積極向上的主流中端消費人群。每一天都會經歷至少兩次等公交、擠公交的苦惱,所以車來了的初衷是想要通過為這部分群體提供實時公交信息,解決其出行焦慮。
場景先行,提升出行體驗
在日常等車的時間里,頻繁地切換動作,比如去刷一下朋友圈或者玩一會游戲,這個過程是有些焦慮的;上車之后,按照平均1天2次的公交車出行,大家在公交車上會度過80到120分鐘,這是一段非常零散被動的時間,長時間的擁擠、上下車等因素對乘車人造成干擾,使人們無法沉浸下去做事。
“車來了把目標定位為公共出行的信息服務平臺,而非僅針對公交車人群。目前通過實時查詢這一剛需服務連接了人和車輛,受到眾多用戶的喜愛。那么乘車前到下車后的全場景中,如何滿足多元化的用戶需求?是車來了接下來努力拓展的目標。基于此的思考,車來了將公交出行場景細分為行前、行中、行后,針對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提供精細化的服務,比如在休閑小游戲、閱讀、電商等進行了嘗試。”宋曉天說道。
針對行前場景,車來了為用戶提供實時公交查詢服務;針對行后場景,車來了加大在生活服務場景的拓展,比如用戶下車后不一定直達目的地,有換乘其他交通工具的需求,通過車來了APP就可以查詢到附近的共享單車、地鐵等,不用再切換幾個不同的軟件去查找,讓行后的規劃更加簡單、便捷。行中是車來了認為時間更長、人流更大的一個場景,同時這個場景下用戶因怕坐過站、乘車過程漫長且無聊,針對這一場景,車來了上線語音提醒、小游戲、資訊等服務,行程中途經的每一站都會有震動提醒,讓用戶可以安心做想做的事不必擔心坐過站,極大的消除了乘車中的不安感。
車來了小程序的服務聯運
車來了在小程序端主要提供公交運行位置查詢服務,根據對核心用戶的需求感知,用戶想要通過一個時效工具來管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根據天氣選擇出行裝扮。因此車來了與墨跡進行了合作,墨跡天氣可以借此發現天氣與公交信息查詢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車來了也可以深入了解用戶對天氣信息服務的訴求。因此雙方的場景便聯接在一起,但同樣的內容放在App內會涉及到API等相對復雜的因素,而在小而美的小程序中,這種合作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實現。
據悉,在2019年微信公開課PRO智慧出行分論壇上,車來了獲得微信頒發的“年度智慧政務民生小程序獎”,宋曉天在會上表示,未來車來了小程序將不斷進行服務升級:從強化入口、拓展場景、服務可用、安全性能、到商業延伸。在出行的場景下,讓服務入口一直在用戶身邊,以科技的力量惠及更多人群。(本文圖片由元光科技提供)
責編:季冉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