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青州“古城文旅游”:讓居民享受發展的紅利

            2019-01-25 15:14:23     來源:消費日報網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平安無事嘍!梆——”悠長的鑼聲回蕩在鋪滿青石板的老街上,69歲的李賢桐一聲吆喝,讓筆者仿佛置身于古時候的青州。

            “我在這里打更已有五年多了。”家住在古城的李賢桐介紹,他是按照古時打更的慣例,每兩小時打一次。為了讓游客了解古代更夫的工作,一天要在古街走八趟。

            作為原住居民,李賢桐既是青州發展“古城游”的參與者,又是受益者。

            青州,古九州之一,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濰坊市下轄市,先后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南陽城、東陽城、東關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青州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8月26日,啟動了青州古城保護修復建設工程。

            青州古城

            “與許多完全商業開發的古城不同,青州古城位于老城區,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百姓們世代生活在此,已經與古老的街巷融為一體。既要將古城建成文旅項目,又要讓青州百姓享受到發展成果。”青州古城管委會主任劉元德說。

            規劃:舊貌換新顏

            青州,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便設青州刺史部,一千多年來,青州歷代為州、郡、路、府所在地,一直是山東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直到明初山東首府遷至濟南。

            2013年11月18日,國務院同意將青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我國第12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歷史,為青州留下了瑰麗的文化遺存。劉元德介紹,“基于此,青州市政府在制定整體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時,堅持以保護修繕為主,盡可能還原古城風貌,保留城市記憶。”

            古城內現存古街巷120多條,包括“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昭德古街,保存較完整的北門大街、偶園街、東門大街、北門大街等街巷。這些街巷肌理清晰,空間布局完整,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古城的傳統風貌。

            青州古城偶園街

            值得一提的是,始建于宋仁宗年間的萬年橋俗名北大橋,位于古南陽城北門外。明萬歷年間重建,希望它萬年不壞而取名“萬年橋”。萬年橋便是依照《清明上河圖》來修建的。

            “古城是青州市的符號和記憶。青州古城管委會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保護古街、古巷、古跡、民居的歷史風貌,全力守護青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劉元德介紹。

            盛景如斯,2017年2月25日,青州古城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面對這項殊榮,“有壓力,更有動力。”劉元德認為,發展 “古城游”要尊重歷史,在他看來,在保護的基礎上再現當年商賈云集的繁華,是古城管委會思考的問題。據了解,《濰坊市青州古城保護條例》已經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并于2019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

            管理:古城與居民

            具有800年歷史的昭德古街,一直保持原有歷史格局。這里常住人口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七成以上。

            古街上的回族人,至今仍保留著自己的民族傳統和飲食習慣。沿街商鋪清真醬牛肉、老湯牛肉、清真香油等猶在。

            走進老街,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完整的坊巷結構,連線成片的古建筑群,青州花毽、回族查拳、陳氏太極等民眾自發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讓人仿佛置身歷史時空中。

            青州市委市政府在古城規劃中提出,“嚴格按照5A級景區標準要求,對經營秩序、交通、治安、消防、食品安全、衛生等方面進行嚴格管理。”青州古城管委會副主任馮殿佐介紹。

            具體而言,為了保證旅游安全和景區秩序,古城主要路段實行分階段禁行禁停。為方便區城內居民和商戶出行及貨物運送,“我們開通了6輛免費便民服務車服務,在景區主要路段禁停期間,幫助城內老百姓運貨、出行。” 馮殿佐說。

            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古城居民積極參與到古城旅游中,并制定《古城居民和經營業戶管理辦法》,倡導古城廣大居民和經營業戶自覺的擁護景區建設。

            “正是這些努力,讓青州古城在《2018年清明山東旅游大數據報告》中榮膺山東省“最受游客青睞景區”榜單之首、2018年青州古城過大年期間游客突破258.6萬人次;2018年國慶節入城游客突破790.7萬人次,并且做到全年游客零投訴。”馮殿佐向筆者介紹。

            展示:非遺與文化

            在偶園街,筆者看到街道兩旁分布著形式多樣的“非遺”展演,如山東快書、挫琴、抖空竹、滿族八角鼓、青州花邊大套……

            一位身著紅襟綠褲的“老太太”,追逐著一只花蝴蝶又撲又跳,柔軟的身段,輕盈的舞姿,幽默的表演,下腰、劈叉、倒立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贏得在場的游客陣陣喝彩。

            仔細一看,這位翩翩起舞的“老太太”竟然是位老大爺,他就是年過七旬的“撲蝴蝶”表演者李廣武,他表演的“撲蝴蝶”是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

            像這樣的“非遺”表演者,古城里還有120多人。他們每個月在古城表演25天,每天4小時,上下午各兩個小時。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政府每年撥付130萬元用做非遺保護工作專項經費,為參加展演的老藝人每人每月發放1500元生活補助,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馬愛娟向筆者介紹。

            不僅如此,為給消費者帶來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賦予傳統文化以生命力,青州古城運用了先進的展示方式,比如情境體驗、動漫形象、創意理念、特色商品及豐富演藝等將青州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示給游客。

            “古城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條古巷、每一處院子都是經過認真考證的,我們只是在此基礎上完善它的肌理,提升它的內涵,形成歷史文脈的傳承。”提及未來的發展目標,劉元德說,“讓古城居民在享受到旅游發展帶來的紅利,延續青州的城市記憶。”(本文圖片由古城管委會提供)

            責編:季冉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