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夢想照亮回家的路

            2019-01-25 13:24:11     來源:光明日報

            【經濟界面】

            今年49歲的劉建國,在廣東省深圳市經營著一家小餐館。1993年他離開家鄉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來到廣東,一步一步奮斗至今。

            初到深圳,劉建國住在五六平方米的鐵皮房。為了生存,他啥苦活累活都干過,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但仍然精力充沛。“這里勞有所得,有付出,就有回報。”他回憶說。

            “當時,我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來到廣東務工,和千千萬萬外出打工的人一樣,我特別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衣錦還鄉。”劉建國說,“這20多年間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個改變,還是每年的春運。”

            據劉建國介紹,剛來廣東時特別想家,每天心里都暗暗盤算,無論回家的路有多曲折,無論經歷多少千辛萬苦,一定要回家過個年。

            “過去火車票非常難買,春運時,在寒冷的站前廣場一等就是一晚上,不像現在,躺在床上拿著手機就可以買到需要的車票。而且當時的火車速度很慢,我過年回家經常要坐30多個小時的硬座。”劉建國說,“如今高鐵通車后,時間縮短到僅需5個小時,中午坐上車,晚上就能到家了。”

            春運被喻為“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活動。“全國春運看廣東,因為毗鄰港澳地區,珠三角一直是全國務工人員最集中的地區。”中國鐵路總公司客運部主任黃欣以前在廣鐵集團工作,是一名“老春運”。

            據黃欣介紹,改革開放之初,中國8.3億勞動力資源中,有5.9億在農村。伴隨著改革開放,沿海地區接納了這股龐大的進城務工流。“東莞當年通過加工貿易起步,吸引了大量來自中西部的農民工。現在東莞近千萬城市常住人口中,非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近8成。”

            在外辛苦一年的務工者,都盼著春節全家團圓。

            回首歷史,1984年,春運成為春節期間全國性大交通的“代名詞”,鐵路、道路、水路、航空等各種方式運送的旅客都納入春運客流,客流量猛增到5億多人次。1994年,春運旅客發送量突破10億人次;而今年,更是達到了29.9億人次。

            “在‘百萬民工潮’‘千萬務工流’沖擊下,廣東鐵路春運客流一直呈跳躍式上升,每五年增加500萬人次,從1978年的800萬人次上升到2018年的5420萬人次,40年增長近7倍。”廣州鐵路局集團黨校教授、鐵路運輸專家金一兵說。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騰飛的背后,是這些最平凡的勞動者在往返城鄉的遷徙潮汐中迸發出的無限力量。正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

            在不遠的未來,高鐵網將向“八縱八橫”邁進,到2020年,中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鐵3萬公里;到2025年,我國高鐵將達到3.8萬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發達完善的現代化鐵路網。同時公路交通也將打通邊遠山區道路交通“最后一公里”,“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布局更加完善,2020年綜合交通網總里程約達到540萬公里。

            “未來春運,在質上一定會實現飛躍。交通供給不平衡、城鄉倒掛現象逐步改善,未來的春運體驗會更精彩。”金一兵說。

            作者:本報記者 訾謙 王忠耀《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24日 11版)

            責編:彭寧鈴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