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7日晚上開始,短片《啥是佩奇》刷屏朋友圈。故事講的是臨近年關,名為“李玉寶”的鄉村老人接到孫子的電話,為滿足孫子“想要佩奇”的愿望,他在村子里四處打聽“啥是佩奇”,最終把鼓風機手工改造成送給孫子的新年禮物,視頻傳達了中國春節老人渴望家庭團圓的樸素愿望。
老人的舉動乍一聽很好笑,但笑過之后心情卻有些復雜。孫子想要的禮物,爺爺從沒聽說過,電話還不通,通了還聽不清......片中的李玉寶的經歷就像是留守老人們的生活縮影,老人為孫子圓夢的努力也撞擊著無數兒女們漂在遠方的心靈。
短片主人公“李玉寶”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
其實,短片中的主人公“李玉寶”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這次拍攝短片也是本色出演,他的心中又藏著一個怎樣的“佩奇”呢?
圖為李玉寶大爺和孫子孫女合影
“我姓李,對對對我就叫李玉寶,當地的,河北懷來的,離天漠特別近,管這個滑沙的,管項目的,過完年58了。”
過完年就58歲的李玉寶參演《啥是佩奇》時用的是真名,他是通過手機知道自己火的,和劇中老舊翻蓋手機不同,現實中李玉寶用的是一款智能手機。
“我現在用的是我兒子給買的,我都不知道是什么牌子的,簡單的會用,復雜的東西咱們畢竟玩不了了,微信我還會發但打不了字。”
李玉寶告訴記者他生活美滿,兒子女兒都在當地,結了婚還生了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我孩子都結婚了,倆孩子一個姑娘一個兒子,我的孫子都七八歲了,孫女都十歲了。我孩子就在當地打工嘛,跟我住一個院,閨女也在當地。”
農民出身的他從沒想過能夠像演員一樣演戲,更別說當主角了,此次作為主演完全是機緣巧合。
“他們劇組來從我們的工作人員中選出來的嘛,讓我們挨個試鏡頭嘛,導演就選中我了嘛,這么容易。好玩、相當好玩,開闊了視野,就是有點累。頭一天是在咱們當地拍的,第二天下午又跑到北京,頭天六點就把我拉走了,第二天晚上人都睡著了我才回來,十一點半到家的。”
那么多工作人員,為什么就偏偏選中了他呢?原來,李玉寶的工作地點就在天漠影視基地附近,他自稱看的多了自然就有感覺,關鍵是要入戲。
“入戲對吧,你不入戲你怎么演啊對不對?我跟你說實話吧,我在天漠這么多年,這里經常拍什么電影電視劇,太多了,我光看我就懂這個意思,但是我沒有親身體驗過這個生活,這是第一次,我們這就是天漠影視基地,外景基地嘛。”
短片的取景地在懷來縣一個比較偏遠的村莊,李玉寶說,由于只拍了兩天兩夜,很難談故事和感受,只要聽導演的,放開了演準沒錯。
“你要說困難,多少也得有困難,畢竟咱這是第一次上鏡對吧,導演說這次不行再來一次那也沒有別的辦法,沒有什么故事啊,它也沒什么感受,導演讓你怎么來你就怎么來嘛,但是你放開了就行,放不開肯定不行。“
目前李玉寶的生活還沒有受到太多影響,但也接到了許多采訪,李玉寶告訴記者,如果未來有機會,他想繼續演下去。
“我拍完以后導演對我的評價挺高的,說我拍的挺好,現在就有采訪了現在就。我也得看機遇啊?,機遇肯定得有想法對吧?人說那個不想當將軍的不是好士兵嘛,對不對?“
對于小豬佩奇,李玉寶說自己并不了解。相比于劇中把鼓風機改裝成小豬佩奇的“硬核爺爺”,現實中的李玉寶可能會讓觀眾失望。李玉寶告訴記者,劇情是導演自己編的,現實情況并非如此。
“一般來說過年都沒有孩子問爺爺奶奶要佩奇這個東西的,當地來說一般都沒有這種事兒,也是人家導演劇情吧,編的。我不會做那東西,人那是道具。我肯定不知道。我就光看那個吹風機帶倆窟窿眼,我以為那就是佩奇。你問我的孫子孫女都知道佩奇是什么東西,我這小孫女,聽聽。”
孫女接過電話:“喂,你好。就是粉色小豬那個佩奇,電視動畫片里邊的。”
談到劇中的過年禮物,李玉寶說當地沒那么多講究,一般都是給點見面錢。
“我過年最起碼給個見面錢吧?當地農村嘛沒有那么多講究,但過生日都都有個禮物。”
雖然李玉寶的閨女和兒子都在本地,但今年李玉寶和老伴兒卻要過一個“空巢年”。
“兒媳婦在東北,東北人家沒有兒子,每年是一年替一年地回一次老家過年,今年就我們老兩口在家了。”
看完短片后,李玉寶用7個字談了他的感想,可憐天下父母心。對于新年愿望,李玉寶嘆了口氣,似乎有點落寞。
“哎呀,有什么愿望也沒有意義了,人都該在在,不該在的也不在了,有什么愿望也沒用了。這個題材特別好,反映這種現象。老人都這樣,渴望兒女過年回家。”
你能猜中父母想要的“佩奇”嗎?
也許,每位老人的心中也都藏著一個“佩奇”,只是作為兒女的我們平時太忙了,離得太遠了,而他們又藏得太深,深到怕說出來會影響兒女的工作或生活,于是就慢慢習慣了不再提起。昨天,央廣多路記者在不同城市的街頭隨機采訪了一些年輕人,他們是否能猜中父母想要的“佩奇”,遠在老家的爹娘又會揭開怎樣的謎底?我們在大量的采訪素材中選取了一些,一起來聽一聽。
“我叫徐露露,現在是青海省西寧市的一名舞蹈老師,我老家在河南省信陽市,今年因為工作比較忙,所以不能回老家陪父母過春節了,我在千里之外工作,但是心里滿滿都是想念,一有時間我就回去看你,不要擔心我,自己注意身體。”
“你覺得你媽媽有什么新年心愿么?”
“她應該是想讓我到老家去,跟她在一起,除了這個,就是讓我早點結婚生小孩。”
徐露露(撥通媽媽電話):“媽媽,我問問你有啥新年愿望?”
李阿姨:“我肯定有呀,你好好的找個對象成家,好好工作掙錢。”
曹彥:“我74年的,今年45歲了。現在我考慮把父母接過來,如果他不過來的話,看看他需要什么,買些吃的呀,穿的呀,或者平常用的,準備多一點。”
曹彥(撥通媽媽電話):“看看這快過年了,您有啥想法或者有啥愿望嗎?”
母親:“哎呀,沒有兒子。恁只要過得好,家庭過得團結這就好。”
趙先生:“我的工作性質是搞通信的,全國到處跑,感覺等多對家人的思念,基本上我母親生病之后,每天一個電話,每天都視頻,感覺還好。”
記者:“你知道你父母新年有什么心愿么?”
趙先生:“可能是希望我早點找個對象,還有去香港旅游。”
趙先生:“她肯定說沒有新年心愿,別讓我花錢。”
趙先生(撥通媽媽電話):“喂,干啥呢?”
關阿姨:“睡覺呢。”
趙先生:“你有啥新年心愿么?”
關阿姨:“兒子找個媳婦唄,咱倆旅游去。”
趙先生:“好好照顧自己,我看血小板又降了,別吃硬東西,別磕碰,其他的都挺好的。”
記者:“你知道你爸媽什么心愿嗎?”
新余市民周玉玲:“我爸爸他其實一直想買輛車子,我其實一直知道,也一直在給他準備,今年過年也準備幫他實現一下。”
記者(撥通周玉玲爸爸電話):“喂,周叔叔您好,剛才我們采訪了玉玲。她說您的愿望是想擁有一輛汽車。而且她已經存夠了錢呢。”
父親周安斌:“這孩子,其實車不車的我們這歲數了沒那么期待了,孩子開心就好,盡快讓我抱到外孫現在最重要,我女兒比我強,我外孫要比我女兒強,一代更比一代強。”
濱州市市西街道安全巡檢員王濤:“我是我們街道的安全巡檢員,越放假的時候越是最忙的時候,父母的愿望應該是希望我們都回去吧,帶著孩子,帶著媳婦,應該說,什么時候我們回去,什么時候就是個年。”
王濤母親孫淑芬:“過年路上的人多、車多,又不安全,來來回回的又大包小包的太麻煩。我的新年愿望是別讓孩子回來了。誰不想孩子啊,想孩子也沒辦法,孩子忙,也不能耽誤孩子的工作啊 ,打個電話就行啊,想孩子了就視頻聊聊天。”
結婚,生孩子,多注意身體,平平安安...聽來聽去,仿佛覺得天下父母都是商量好了似的,一回到家甚至更像按下了循環播放鍵。可又有多少兒女能想到一句“回來”或者“不回來”,電話那邊的爸媽會經歷怎樣的悲傷與歡喜,有多少兒女能理解,這沒完沒了的嘮嘮叨叨到底掩飾著他們多少思念和對團圓的期盼。
其實,“佩奇”對于孩子們來說,也許只是一個卡通形象。但實質上,它已然是一位爺爺盡其所能,一點一滴用心創造愛和制作愛的過程。在真實生活中,大家可能也都得到過這樣的溫暖牌“佩奇”,它可以是兒時奶奶為你特意包的那頓白菜豬肉餡的餃子;它可以是媽媽為你織出的一件毛衣;它還可以是每逢春節假期結束后,爸爸用各種土特產為你塞滿的后備箱。希望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老家里那一雙盼兒女歸來的眼睛和布滿皺紋的臉頰,天大地大,記得回家。
央廣記者:常亞飛
來源:中國之聲
責編:趙寬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