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淮陰: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美好生活未來可期

            2019-01-16 15:36:40     來源:央視網

            勞動沒有高低貴賤,要根據時代匹配一個方式,才能讓人重新愛上土地。扶貧的艱難除了朝夕間的咬牙堅持,更多的應是厚積薄發,才能成就“一個都不能落下”。

            近日,“央媒看淮陰”大型新聞采訪活動讓眾多媒體從業者深入基層,用新聞工作者特有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挖掘發展亮點,記錄下這個時代的點滴細節。

            “在這里工作還不錯,原來自己種地,掙不到錢還有風險。現在把土地流轉出去,在這打工掙錢,還有個保障。”一位正在淮安國家級農科園園區蘭趣園工作的大姐笑著說道。

            近年來,淮陰區以規劃為引領,以改善民生為抓手,圍繞鄉鎮布局優化,結合鄉鎮產業園發展,統籌推進發揮“集中”優勢: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等,努力描繪淮陰鄉村振興“強富美高”的新畫卷。

            產業基地:“田車間”帶動 為增收護航

            “以前我就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莊稼人。現在,我在瓜蔞基地務工,成為了一名產業工人,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在徐溜鎮跨洪村境內的中草藥產業園內,村民老夏正在對瓜蔞進行管護。讓老夏開心的是,他在家前屋后種植的瓜蔞,都由村集體統一收購、加工、銷售,“光是瓜蔞產業這一項的收入,每年就能達萬元。”老夏說。

            江蘇省定經濟薄弱村王碼村打破地域界限,跨村流轉土地150畝種植瓜蔞,更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該項目主要用于打造產業扶貧基地,讓田間變“車間”,農民當“工人”。

            低收入戶脫貧的步伐加快了,許多從土地上走出來的農民實現了就近就業、轉移就業,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外出務工收入、就近就業收入等。

            走進劉老莊鎮鄭河村,曾經像散兵游勇一樣分散在大片田野里的村落和房屋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規模化、現代化種植。村黨總支書記介紹,集中居住搬遷后,鄭河村整合了67個自然村、填了73處廢棄溝塘,“多”出1400多畝土地。這些地進行有效復耕,承包給大戶種植瓜蔞。新的農耕產業格局,為當地增加400多個就業崗位,村里的農民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可以一邊拿著租金,一邊就近打工。

            這些村子只是淮陰推行土地流轉的縮影。這里在保護村民土地權益的前提下充分釋放土地紅利,將集中后成片的土地集中流轉,全面推廣以行政村為主體的村級土地耕作服務社,著力解決農村“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讓農戶對集中居住沒有后顧之憂。

            典型示范:用創新科技點燃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引擎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走進當地某種業公司,袁隆平院士的題詞讓人印象深刻。“淮稻5號在常規梗稻中實施面積480萬畝,在東北以外占有絕對壟斷地位。”該公司總經理朱明超說,企業擁有十多項農作物新品種授權,獨占實施。在淮安國家農科園,這樣的農業科技型企業比比皆是。

            2017年,科技部曾發布《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6-2017》,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創新能力排名就已達全國第二,位于全國創新引領園區之列。

            “淮安農科園將以建成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為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典型示范。”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區委書記劉澤宇的話擲地有聲。

            據園區管委會主任周文介紹,近年來,園區共投入各類研發資金約4000萬元,新技術、新產品、新設施的不斷加盟也讓園區的集成創新能力、成果輻射能力一路飆升。園區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布局園區發展空間。

            “在這里上班,每年的收入比種地高8000多元,關鍵還能學到很多新技術。”在當地花卉企業打工的碼頭鎮張莊鎮村村民王秀芳高興地說。

            為了帶動更多像王大姐這樣的農民走上致富路,園區建成了具備職業農民培訓、科技服務超市、金融服務等功能的公共服務中心,共舉辦各類農業培訓班180多期,培訓人員3萬多人次。此外,園區提供的就業崗位,平均每年為當地農戶增收4000多元,實現脫貧農戶占低收入戶的77%。

            注重人才:盤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最近,“90后”女大學生從農種冰草的故事讓很多人感嘆。在全國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這位“90后”女大學生丁蓉蓉憑借自身創業經歷形成的作品《“90后”女大學生有點“田”》以就業創業組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大賽金獎。

            從一時興起到激發出不服輸的斗志,從沒干過農活到天天吃住在大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丁蓉蓉自己摸索,上網學習,到處請教農業專家。從“種地小白”到“地道專家”,丁蓉蓉的逆襲之路不僅如此。她馴化培育出了新品種,打破了國外對冰草種子的長期壟斷。通過致力于高經濟價值的稀有果蔬種植和研究,她的農產品利潤當然也節節攀高。

            如今,丁蓉蓉的種植基地面積已從最初的數十畝迅速擴大到300多畝,同時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評為“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如何盤活全區農業人才,聚人氣、凝人心,使愿意留在鄉村的農民群眾安得下心、穩得住腳、干得成事,是淮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通過明晰思路、梳理現狀,淮陰明確要把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專業人才隊伍、鄉土人才隊伍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位。

            2018年以來,該區舉辦村書記鄉村振興發展論壇,圍繞壯村富民、產業發展、精準脫貧等開展專題研討、實訓、調研等活動。出臺《淮陰區鄉土人才“選、育、勵”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分層分類建立鄉土人才意向庫,推行“鄉土人才+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科技推廣模式,每名鄉土人才指導10個科技示范戶,每個科技示范戶輻射20個農戶,擴大“影響一片、帶動一群、造福一鄉”的鯰魚效應。

            創新實施鄉村振興“五型頭雁”選育工程,按照實力型、魅力型、活力型、潛力型和乏力轉化型,對村級黨組織書記進行專項培育,建立以他們為重點的農村帶頭人隊伍。

            冬日暖陽,古淮河畔,千年淮陰正積極探索,羽化蝶變,越變越美。(圖/文 博淼)

            責編:紀愛玲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