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讓愛回家,說出牽掛

            2019-01-10 17:11:00     來源:消費日報網

            2019中國平安再送萬名外出務工者回家過年

            媽媽已經上車了,可小孩子哭著不讓走,拼命地向車里伸手要媽媽,奶奶抱住了他。當大屏幕上放出這樣一張照片時,48歲的花芳忽然坐直了身子,“我們家以前就是這樣的。”

            花芳的老家在安徽淮南農村,來上海打工好幾年了。今年春節前,她將搭乘中國平安提供免費巴士,返鄉團圓。2018年12月23日,中國平安又一年的“一路平安·讓愛回家”公益活動再次啟動。今年,中國平安在春節前夕包下200多輛巴士,在全國范圍內開通 150多條線路,免費送10000名貧困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團圓。

            “一路平安·讓愛回家”是中國平安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長期舉辦的公益活動,已經持續至第五年,公益模式也更加豐富。1月5日,活動在上海為外出務工人員舉辦了一場“心理公開課”,邀請來了國內最專業的親子溝通培訓團隊的金牌講師,幫助長期在外務工的家長們更好的連接孩子的內心。

            這堂課上,數十名家政阿姨聽得聚精會神,花芳就是其中之一。

            1.jpg

            【遠隔的親情,受傷的心靈】

            “為什么我們的心是好的,說出來的話卻會傷害孩子?”親子溝通公開課上,主講老師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聽講的阿姨們一時被問住了。

            參與公益課程的家政阿姨大都來自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勞務輸出大省,她們長期工作在上海,而孩子卻留守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看護長大。跟遠隔他鄉的孩子溝通,成了很多家長難題。

            “作業寫了嗎?”,“上課注意聽講了嗎?”,“考試成績怎么樣?”,平時給家里打電話時,家長們往往以這些問句開頭,而他們得到的,只有孩子幾個字回答,對話很快陷入沉默。主講老師開場就直指個中問題——這樣的“溝通”,意味著孩子的感受并未被關注。

            這堂公益課的主題就是“如何與異地他鄉的孩子溝通”。

            都是.png

            花芳和丈夫很早就離開農村老家外出務工了,他們走的時候,小兒子才一歲多。平時,夫妻倆只有在“五一”或春節才會回家。孩子小的時候,每次他們從家里走時,小兒子都會扯住花芳的包,哭得撕心裂肺,四五個大人都扯不掉他的手。花芳只能硬下心腸離開,回頭又止不住地掉眼淚。

            更讓她難過的是,等到孩子長大些后,他們離家時,孩子不再送了。奶奶看到便會說,“爸爸媽媽走了,你們也不管。”而孩子的回答是,“無所謂了”。

            花芳的經歷,也是眾多外出務工者共同的刺痛。這種情形的背后,往往隱藏著留守兒童們受傷的心靈。著名公益組織“上學路上”2018年10月發布的《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指出,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內心的忽視。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課題組就曾做過相關研究,該研究評述稱,在情緒問題方面,留守兒童情緒不穩定,容易出現軀體化、恐怖、敵對、偏執、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狀態焦慮和抑郁的比例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在親子關系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對父母充滿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

            兩個兒子的抵觸心理,曾長期困擾著花芳。好在如今,兩個兒子都已長大,雙雙考上大學。花芳回憶,小兒子直到考上大學,離家念書后,對她的態度才有所轉變,開始每周給她打個電話,囑咐她,“少干點,別太累,留個好身體。”而大兒子的性格一直比較安靜,不善表達。

            花芳的工作是鐘點工,一般她會同時在三四個家庭工作。打掃、煮飯、看孩子,干完一家就得急忙趕去另一家,每天,她的平均工作時間都在11個小時。兩個兒子大學的學費,都是靠她打工掙出來的。

            【溝通不能等,愛要說出口】

            小時候,孩子會跟花芳抱怨,“為什么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是爸爸媽媽買的,我們的就是爺爺奶奶買的?”花芳和丈夫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離家打工了,那時候,村里還沒幾個人出去。

            “小孩子沒帶,我也很委屈,我在外面掙錢,也是為了他們。”面對孩子的抱怨,花芳總是不知該如何解釋,說多了,孩子會更有怨氣,“你們就會提錢。”

            事實上,孩子們最為渴望的,就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公開課上,主講老師指出,在孩子0到3歲期間,如果家長長期缺位,很可能導致孩子長大后缺乏安全感,轉而在其他人際關系中過分尋求;同時,留守兒童往往會比一般孩子更難承受挫折,其心理動因,就是幼時缺乏“被愛”的感覺。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給出了這樣一組驚人的數據:約40%的留守兒童一年與父親或母親見面的次數不超過2次,約20%的留守兒童一年與父親或母親聯系的次數不超過4次。

            花芳記得,孩子七八歲時,她打電話回家,孩子會賭氣不叫媽媽。

            隨著年齡增長,這種隔閡甚至會積重難返。聽講的劉大姐,一提到自己和女兒的關系,就會止不住嘆氣,“已經疏遠了”。劉大姐來自重慶,女兒一歲多時她就出來打工了,如今女兒已經26歲了。前些年,女兒也來到上海打工,剛來的時候沒處落腳,就在媽媽那住了10天,找到地方后很快搬走,從此再也沒有登過媽媽的門。

            從前,女兒上初中的時候,劉大姐回老家時去學校看女兒,老師幫忙去叫人,女兒卻怎么也不愿意出來見她。

            溝通不能等,親情不是將來時,而應是進行時。在課上,主講老師給出了非常實際的解決辦法——跟孩子視頻,哪怕沒什么話可講,也要留出時間,互相陪伴。同時,老師建議,父母最好能主動向孩子講講自己的近況,“爸爸給你發張照片、這就是爸爸工作的地方,這位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媽媽今天有件特別煩心的事,不過說出來好多了”……

            聽課的家長們不斷點頭,紛紛拿出手機,把屏幕上的指導一張張拍下來。

            3.jpg

            來聽課的家政阿姨,不少年齡都在四五十歲,孩子都已成年。她們在課上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孩子總是玩手機游戲,不理我,怎么辦?這里,老師也給出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只要重復你看到的事情就好”,比如,“真刺激”或“你們是在配合嗎?”

            愛是沒有理由的,但愛是有方法的。這次課上,中國平安聯合國內最專業的親子溝通培訓團隊青豆書坊,印刷了一本手冊,《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異地父母版),發放給公益課堂上的家長們,意在讓家長和孩子們有更多彼此傾聽的機會,互相表達愛和關懷,而這正是一切溝通的契機。

            【在一起,才美好】

            這本手冊的封面上印刷著“在一起·才美好”,這六個字正是今年“一路平安·讓愛回家”公益活動的主題。

            這次活動的地點,在上海58同城的培訓室內,前來接洽工作的家政阿姨都能進場聽講。只要一進門,主辦方就會為阿姨發放一個厚實的麻布手提袋,里面裝著《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手冊,還有一張活動問答卡。

            問答卡首先介紹了本次活動:“一路平安,讓愛回家”是中國平安集團和國家民政部主管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社會救助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核心是在買票回家最難的春運期間,在外來務工者最密集的城市,開通大巴專線,免費送有需要的工友回家。

            “一路平安·讓愛回家”是中國平安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長期舉辦的公益活動,今年已經是該活動持續開展的第五個年頭了。2018年12月24日,“一路平安·讓愛回家”特別活動——異地父母親子溝通專家公開課,首場在京啟動,由青豆書坊首席培訓師、國內著名親子溝通專家朱芳宜主講。

            此系列公開課還將陸續在上海、深圳、南京等5個城市開講10場,由中國平安聯合中華救助基金會、中建集團、58同城、中誠聯盟等機構共同舉辦。從往年的突破距離隔閡、送家長回家入手,今年的活動更是特別籌劃了家庭溝通指導,旨在深入務工者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拉近與家人的距離,彼此傾聽,相互抵達,真正實現“在一起,才美好”。

            北京首場公開課那天,正是“平安夜”。當晚,主講老師帶領阿姨們現場進行了一次“角色扮演”,模擬團聚后母子分離時的場景,當阿姨們模仿孩子的語氣說出“媽媽我不想讓你走”時,紛紛難忍落淚。老師給在座的每位母親發放了一張彩色的便簽,讓大家寫下了最想對家人說的一句話。課程結束后,便簽被折成了一只只紙飛機,阿姨們迎著臺前的光亮,一起放飛祝福和希望。

            圖片4.png

            一路平安·讓愛回家”是中國平安“三村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村工程”包含“村官”、“村醫”、“村教”三個主要項目,旨在幫助貧困鄉村從產業經濟、醫療和教育全方位的脫貧。今年“讓愛回家”項目的系列家庭融合課程,后續也將在“三村暉平臺”上線,進一步惠及其他偏遠地區的小學學生。

            隨活動發放的問答卡上,特意提示了獲取返鄉車票的方法:只要下載注冊三村暉APP,進入“讓愛回家”專區就可領取車票。

            “三村暉平臺”是中國平安為更好地實現三村工程、助力扶貧而量身打造的志愿者公益平臺。一方面,簡單的手機操作降低了技術門檻,貧困務工人員可以通過注冊三村暉平臺,快捷領取回家車票。另一方面,三村暉平臺以發布公益任務的形式,在吸引集團內員工參與的同時,也為平安客戶以及其他生態伙伴的加入提供便利,聯動各方,一起傳播“在一起,才美好”的理念。

            今年,花芳打算干到一月底,就乘活動提供的免費大巴回家。平時,她的兜里總是裝著一大串鑰匙和門牌,那是踏實肯干多年,客戶們給予的信任。這次,她也收獲了抵達心靈的鑰匙。

            那是來自每一份公益愛心助力者的祝福:“好好溝通,在短暫的時間里,過個和和美美的春節。”(本文圖片由中國平安提供)

            責編:季冉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