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午九點半左右,2019 年微信公開課 Pro 正式開幕,這是微信在廣州主場上每年都會舉行的重磅活動。
談到重磅,也許也和張小龍有關,作為每年少有的幾次公開露面的場合,被外界稱為“微信之父”的張小龍每年的開場演講都會讓不少開發者心之向往。
和往年有了些許不同,張小龍的演講調整到了9號晚間的“微信之夜”上,隨著一首《in my secret life》結束,舞臺大屏幕開始播放用戶對微信的“吐槽”視頻。有的用戶希望微信推出一個老年版本,有的希望屏蔽大段大段的語音,還有的說,世界上最遙遠的朋友圈,就是我對你開放朋友圈,你卻對我三天可見。
“每天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已經習慣了。”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兼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身穿白色衛衣,出現在演講舞臺上。他表示,“每天有5億人吐槽,還有1億人教我做產品。微信7.0版本更新后,更是如此,但微信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必須要不斷做出改變。”
“今年8月,微信的日登陸量超過10億。這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中國互聯網里沒有哪個App做到這一步。不過這個數據微信(之前)沒有公布。”張小龍稱,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只是一個哪一天到來的問題。
對于為何選擇晚上進行演講,他表示,如果不來了,就好像把一個行為藝術中斷了,但是白天開場的演講其實很難在短時間內表達出很好的觀點。“演講是一個技術活,演講方面我是很業余的,但是我更多的希望和大家有一個面對面的交流,選擇晚上,有允許超時的空間。”
在首日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公布了去年的成績單。微信表示,目前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 10.825 億。而與去年數據相比,微信消息日發送次數450億,較去年增長18%;音視頻通話次數達4.1億次,較去年增長100%。其中,上線即將兩年的小程序已覆蓋超過200個細分行業,交易金額增長了6倍,截至去年12月底累計創造了超過5000億元的商業價值。
什么樣的產品是好的產品?
在主題演講的一開始,張小龍談到了對好產品的理解,他從微信的開啟頁面談起。
“微信剛剛發布的時候,很多人問我圖片是什么意思,一個人為什么站在地球的前面。對于這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沒有標準答案,正是因為這樣,我覺得它才是一個好的啟動頁面,留給了用戶想象空間。”張小龍表示,微信的啟動頁面將來也不會改變。
他表示,看起來微信有很多別的不一樣的地方,有人說是微信互聯網屆的“異類”,他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很驚訝,但同時很自豪,自豪的是自己的產品與眾不同,驚訝的是這種與眾不同其實并沒有用什么特別的辦法,只是做到了一些基本的點,守住了底線。
他說,很多APP可能都會圍繞春節做運營,配色圖片上可能會生成一個類似“番茄炒蛋”的圖標,但是微信這么多年都沒有變過。
“而到了今天,微信到了10億DAU,它八年的時候,我覺得下一步它應該開啟另外一個八年,在這樣一個點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時間,從微信的起源,微信的本質這些方面來更加全面的講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們在想什么。”張小龍說。
他說自己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產品是一個好的產品。是說它有很多的用戶?是說它讓人上癮,還是什么樣的?他記得在很多年以前,會研究蘋果為什么能夠設計出這么好的產品出來。然后發現蘋果產品的設計,很多時候來自于一個博朗公司的設計師的理念,這一位設計師叫Dieter Rams,他提到設計的十個原則。
“第一條是好的產品是有創意的,它必須是一個創新的東西。第二條好的產品是有用的,一定要對人有用。第三個好的產品是優美的,它必須有美感,很美麗,你會喜歡它。第四個好的產品是非常容易使用的。不難用,沒有說明書,一看就會了。第五點是一個好的產品是含蓄的,并不招搖的。第六點好的產品是誠實的,我們經常說我們要對用戶很誠實。第七個是好的產品會經久不衰,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迅速消亡掉。第八點是一個好的產品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第九點是一個好的產品,他是環保的,或者說他是不浪費太多資源的。第十點是好的產品會盡可能少的體現它的設計,或者說少即是多。這是當時拉姆斯對于硬件產品十個設計的原則,我只是把它偷換一下概念,轉變成通用的或者軟件產品它什么樣是一個好的產品。”張小龍說。
“只不過對于目前的互聯網來說,大家更為關心的是流量變現,不會想什么是好產品。”張小龍表示,很多人會認為微信是很克制的結果,但是在他們的詞典里沒有克制這個詞,只是遵循一個好產品原則。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次在問一個同事說PC時代,瀏覽量最大的是哪個頁面?是谷歌的還是哪個頁面,其實是IE瀏覽器404的頁面,但微軟為什么不在這里放一個廣告,他的同事回答不出來了。“微信的啟動頁為什么老放一個人看著地球,為什么不放一個廣告呢?所以這是一個同樣的問題。”
“微信八年了,有的人用了2900多天了,每年花在微信里面的時間有多少?想想花在親密家人身上的時間有多少?如果微信是一個人的話,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因為你在它那里花那么長時間。如果微信是你最好的朋友,你要跟你最好的朋友見面,它臉上每一次先貼一個廣告,你要先撕下來才能跟他說話,就是那樣一種感覺。”張小龍說,對于微信來說,只會按照自己的專業的判斷,決定應該往哪一個方向去做。就像微信的7.0的新版,用了兩個月之后,發現不再愿意切回到舊的版本去,我知道用戶適應過來以后會接受。
張小龍表示,更重要的,我先必須要讓產品不停的往前去適應這個時代,而不是說因為害怕用戶的抱怨,就不去改變它了。
回顧微信的誕生
“很多人可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我給馬化騰寫一個郵件說開微信這個項目,這個是真實的。但也有一些不真實的,比如說我去了某某寺廟,所以有的時候跟同事們回憶說想起來覺得有一點后怕,后怕什么?其實當我寫郵件那個晚上,如果跑出去玩,出去打桌球或者干什么去我可能就忘了這個事情,可能就沒有微信這個產品了。當然也然也有可能是另外一個團隊做出另外一個微信出來,就不是這樣子的東西了。大家要珍惜每一個突然來臨的一個想法,可能就是你的一個靈感,我也不覺得是一個突然的靈感。可能上帝作為一個程序員編好一段程序,合適時會把合適想法放在你的腦袋里面去。”張小龍說。
張小龍說,在微信上線前一兩年,他的團隊做另外一個事情,當時QQ郵箱已經做到國內第一名。后來自己帶著一個團隊又做了做閱讀空間,但是由于閱讀空間只是郵箱里面一個子功能,用戶量并沒有做的很大。當微信出來時,他覺得可能代表了一個機會。
“當時剛開始使用智能手機,溝通上面我也不怎么用QQ,對我自己來說其實沒有一個好的工具可以讓我跟別人發信息,溝通。當時想法也很簡單,說我們做一個給少數人用的并且適合自己用的一個溝通工具,僅此而已。剛好我們有一個團隊正在做QQ郵箱的手機版,我們這個團隊湊十個人做這個。兩個安卓開發,兩個iPhone,兩個塞班開發,加兩個后臺,加一個UI,加我自己,加一個產品的DSN大概十個人,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做出第一個版本,這是微信的起源。”張小龍說。
當剛開始是忐忑的,因為不知道這個東西會怎么樣。因為當時微信用戶量特別少,一個原因是對于一個新產品來說,要讓別人一下子接受它其實并不容易。
“但是我們當時堅持一點,一個原則,如果一個新產品沒有獲得自然增長的曲線,我們就不應該推廣它。所以前五個月里面,我記得我們基本沒有自己推廣它,只是想看微信這樣一個產品對用戶有沒有構成一個吸引力,用戶愿不愿意自發傳播它,如果用戶不愿意,我們怎么樣去推廣它也是沒有意義的。從微信2.0開始時,我們看到曲線有了一個增長。雖然還不是很快,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這時候我們才知道,我們可以推它了。”張小龍說。
但另一個問題來自于運營商。
“因為那是一個短信上的替代方式。由于這一種壓力,使得我們并不敢通過手機通訊錄去獲得好友,這種方式很直接,并且可以從里面挑選一些真正的好友。但我們不能這樣做,只好說從QQ的好友通訊錄里面挑選好友。但我們并不希望它成為第二個QQ,所以只把它當成一個好友來源,用戶可以自己挑選。”張小龍說慶幸做了這個現在看起來很正確的決定。事情做對以后,雖然時間會花的長一點,但是這樣使得它真正開始起飛的時候是很健康的。
微信的“初心”
微信的初心是什么?在張小龍看來,初心是很庸俗的一個詞,但好理解,其實更好的表達是一種原動力。
“原動力應該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很深的認知或者希望。它很強大,以至于說它可以堅持很久,并且你克服很多困難都要去做到它,這樣講可能是跟初心有一點點區別的。也就是說是你更深層次的一種期望能夠達成的一種理想或者目標。”張小龍表示,微信的原動力總結為兩點。第一點是作為一個工具來說,微信希望自己一直是做成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工具性的產品。
“工具”一詞是張小龍特別喜歡用的一個詞語,他說有一種偏執和熱愛。“熱愛到什么地步,我剛畢業的時候,我會親自拿代碼寫整個的Foxmail,寫完時特別有成就感,因為親手把它從每一塊磚頭開始堆,最后堆成一個產品,一個外殼,親自寫說明書,幫助文件,然后把它做成一個安裝包,這樣是你親手做一個工具的感覺,會有很強的一個成就感。所以做一個好的工具,對于我來說,我覺得是可以,值得癡迷的一個事情。”
張小龍說, 對于微信來說,從第一個版本開始,就是要做一個自己能夠用的很好的工具,陪伴很多年。對于用戶來說這個工具應該是像它的一個老朋友一樣。我們并不愿意破壞這個老朋友跟你之間這一種關系。
對于與時俱進,張小龍表示,微信畢竟不是一個硬件產品,說買回來放在這里用十年八年。“微信有一個口號,微信必須要變化,因為互聯網的迭代速度特別快,哪怕是一個電器,大家也很少用它十年。
“但如果在當時,只是定位為微信是一個溝通工具的話,就牽制了將來的想象空間。當時的念頭是,如果微信能夠深入到每一個人溝通里面去,能夠跟好友每天頻繁的交互,那么他應該可以深入到一個人的生活里面去。從這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是應該引導一種潮流,就像當時微信做了一些很大膽的突破,我認為它并不是一個功能的突破,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突破或者一點潮流的突破。當你通過搖一搖,搖到一個人,它也是一種接觸到一個人的一種方式。還記得當時我們發布附近的人的時候,其內心里面特別忐忑不安,因為在微信之前,并沒有什么樣的一個工具可以幫你一下子看到周邊有哪些人在,我們不知道這個功能放出去以后,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因為這是一種對于未知的恐懼。但微信因為生長在手機端,它是伴隨人的,所以可以做到很多PC時代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找到附近的人,所以我很慶幸當時能夠將其定義為一個生活方式。更加慶幸是后面這些年里面,微信真的開始卷入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中去,所以會看到大家會用它群聊,會有朋友圈,會有紅包,會有公眾號,小程序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微信把自己的定位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工具,這樣是比較合適的。這是工具層面來說的,但是本質上微信還是一個工具。”張小龍說。
但為什么微信又有了后面的公眾號和小程序等產品呢?張小龍說這是微信的第二個原動力。
談起公眾平臺出發點,張小龍表示,做完第一個版本大概一年多的時候,就想到一個問題,微信會取代短信,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市場,就是當年的SP時代留下了一個各種廠商需要跟用戶發短信這樣一個機會。
當時張小龍更希望,有一種方式可以避免垃圾信息,通過一種基于訂閱的關系。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出發點,微信可能會像當年的運營商一樣,把它做成一個流量分發平臺。
他說,如果平臺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話,可能是比較短視,不會太長久。如果一個平臺可以造福很多人的話,這樣可能它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當時一直想這個問題,我們到底要幫到什么樣的人來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前期肯定通過一種信息有效觸達,替換掉之前因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一些弊端,這本來就是互聯網優勢。之前像傳統的商業上,要做一個生意,開一個店,必須要在一個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租一個很好的鋪面,利用這個人流量來賣東西。用互聯網地理限制并不重要,服務質量才是你的優勢。所以我們的目的是要幫助那些真正擁有好的服務的人,去觸達他的潛在用戶,使他的用戶更容易連接到他們,這是互聯網帶來的一個最大的目的。”
不應該以“增加”用戶停留時長為目標
張小龍說,原動力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因為很多人并沒有理解到這一點。“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這兩年大家會把很多的應用,很多APP的目標變成更多用戶停留時長。其實這是違背我的常識的,因為一個月戶每天時間是有限的只有24個小時,要吃飯,睡覺,工作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覺得技術的使命,或者互聯網的使命是應該幫助人類提高效率,而不是讓他把時間耗在你的應用里面。溝通工具的目的是一定要很高效的幫助用戶完成他溝通的任務。像一個很簡單例子,大家用這么多年微信,會看到微信從第一個版本開始就沒有一個發送狀態的,不會標明這一條信息正在等待發送或者已發送成功或者怎么樣的。當時所有同類軟件都有這么一個狀態。”
他說,當時就想清楚一點,什么是最有效的方式來發送信息。就是用戶輸入完一行,一句話,一條信息,然后點一下發送,不用看,離開手機把手機放在兜里面,就可以做別的事兒了。這是最高效一個發送方式,如果還要進到手機看它是不是已經發送,還是在排隊等待發送還是已經發送成功。還是送到對方手機了,這樣效率并不高,需要你花很多時間。
“資訊類的工具,可能要幫助用戶最短時間里面獲得最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說你只要給他很多沒有用信息,讓他盡可能花多一點時間在里面找。所以對于一個搜索引擎來說,這個搜索結果就是他要的信息,這是最高效的。”張小龍說,也有很多人建議他們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長,他認為不可能。
張小龍說,這讓他聯想到2000年左右互聯網剛剛起來很流行一個詞叫做眼球經濟,當時一個很有趣現象,看到一篇文章會被拆分成很多頁,每頁后面都有廣告,廣告曝光量大,整個網站的PV量很大。這一種狀態現在還在被很多用戶使用,一不小心可能點出下載APP之類的東西。這些并不是幫助用戶提高效率,而是給他制造一些障礙。
他說,朋友圈從發布到現在,其實每個人的好友越來越多。大家會因為好友增多,會多花一些時間看朋友圈的內容。理論上來說朋友圈里面花的時間會越來越多,但數據顯示,從微信的第一年發布朋友圈到現在,從統計總數來看,用戶平均在朋友圈里面花的時間是沒有變化過的,不管是十個好友還是一百個好友還是一千個好友,因為每個用戶會在朋友圈里面花半小時每天。
“我們看到這個其實也特別驚訝,我們覺得人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它會自我調節時間。并不是說這里東西太多了,多了以后多花一些時間,少了就少花一些時間。而是他會控制,如果朋友圈刷不完我快一點刷,看的粗一點,看感興趣的,內容少了我就可以慢慢看,也都是花半個小時。所以用戶其實并不會按照你的內容來分配他要花多少時間,但是我覺得這是非常合理的。所如果我們非要讓用戶在這里停留時長變長,反而意味著社交效率變低。一旦變低,發現有讓他社交效率更高的地方,他可能就要到那里去了。所以我們不會拿一個停留時長作為衡量一個APP有沒有價值的體現,這跟我對互聯網的認知其實很背離。”張小龍說。
他認為,每個人一天都有24個小時,所以互聯網人的使命并不是說除了吃喝拉撒就把時間放在看手機上面。幾年以前微信有一個版本啟動頁面,有句話叫做放下手機,多和朋友見見面。到現在這個觀念還沒有變過。“我們更關心用戶要找一個東西,找一個小程序或者他要看一些文章,瀏覽一下朋友圈,是不是可以盡短時間完成這樣的事情,而不是一種盡可能長的時間。我們為了要提高這一種效率,可以千方百計的去想辦法。
“舉一個例子,我自己也經常遇到一個困惑,我突然要跟這個人發消息,然后想不起他的名字。這時候就無解,因為有一些人一下子就想不到名字了。但是如果我們有一種更聰明的辦法,通過跟他相關的人能夠聯想到他,有這一種這樣的聯想能力,那就可以幫助你的腦袋短路時可以找到你要的信息。對于這樣一些能力我反而認為是我們應當去做的特別重要的事情。”張小龍說。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