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行跨過一甲子,怎樣的高品質服務才能滿足旅客需求?當國際網絡日益擴展,哪些新挑戰亟待應對?當躋身全球第七、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如何搭建中國市場連接世界的“橋梁”?2019年,“世界一流”成為東航發展的關鍵詞。
2009年是東航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巨額虧損、經營困難、員工信心不足到連續十年盈利、十年滾動事故率為零,東航以改革促發展,成功應對諸多風險挑戰,扎實走過“黃金十年”。
全球經濟放緩、貿易格局生變、油價大幅波動……重大挑戰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長三角一體化、北京新機場投用……把握歷史機遇、乘勢而上,東航對接國家戰略、打造“世界一流”航企的新航程已經起飛!
一次“脫胎換骨”的轉變
新年伊始,東航2019年工作會議在新東航總部大樓舉行,這里被稱為“東航之家”,緊鄰上海虹橋機場,是虹橋商務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黃金十年”成為會議的關鍵詞之一。
2008年,幾乎是東航幾十年來最困難的一年,東航集團虧損140億元,東航股份公司資產負債率曾一度高達115%,企業該走向何方,員工心里沒了底。
2008年12月底,剛剛到任東航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的劉紹勇和東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的馬須倫面對的是一個面臨空前危機的龐大航空企業,一個十多平方米的會議室里,氣氛凝重,東航制定了“斷臂”“止血”“造血”等一系列計劃。
資不抵債、經營困難、員工信心不足、迅速減虧……這是2009年東航工作會議的關鍵詞,公司最大的挑戰是“起死回生”。
為了“止血、造血”,東航實施了256項減虧措施,嚴格控制資本性開支,推遲引進13架飛機,壓縮固定資產投資。管理層帶頭減薪,推行“延長休假”計劃、調回異地派駐人員并減少機組駐外天數等。
日子過得緊,但精神頭要足,一切都是為了讓企業“活下去”“站起來”。當企業上下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干事業時,再大的困難也能被擊退。原定目標是2009年大幅減虧,2010年持平或微盈,2011年盈利,但2009年1月至10月,東航集團就已實現盈利18.5億元。
經受了“起死回生的生存之戰”,東航緊接著進入“東上重組的發展之戰”的關鍵階段。東航上航重組方案是中國民航史上首度涉及兩家上市公司的聯合重組方案,2009年10月10日,這一方案在兩公司股東大會和職代會上均獲高票通過。
通過聯合重組,“新東航”的資產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規模效應得到逐步體現,盈利能力持續得到改善,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通過資源整合,“新東航”在機隊規模和機型布局上更具競爭力。在經營改善、服務提升的保障下,2010年,東航打響了“保障世博的揚名之戰”。東航也終于擦去翅膀上的灰塵,逐漸又成為旅客青睞的航空品牌。
從2008年底至2018年,東航總資產從868.23億元增加至2918.56億元,凈資產由-49.02億元增加至708.66億元,資產負債率從105.7%降至75.72%,平均凈資產回報率超過11%;員工從5.45萬人增加到10萬人,全機隊規模從240架增加到704架,年旅客運輸量從3723萬人次增長到1.21億人次。
“這些成績的取得,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東航上下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責任擔當意識,只爭朝夕拼出來的、腳踏實地干出來的。”東航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劉紹勇說:“特別是國家戰略的推進給東航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讓東航跨過了困擾企業發展的重重難關。”
傳統航企“嘗鮮”探索
航空業是充分競爭性行業,尤其是走向國際市場后,更要與高手過招,在全球市場份額中占有一席之地。
對于國有大型航空企業來說,“穩妥”似乎是第一印象,而這樣一個有著60多年發展歷程的東航卻在不斷嘗試新探索。這不僅為企業發展開拓了空間,也讓員工的職業生涯發生了轉變。
2017年6月19日,李九鵬步履匆匆地趕往東航物流混合所有制改革協議簽約現場,對于這位54歲的“老東航”來說,這一天將是他32年職業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轉折,一個新的起點。
這一天,東航物流混合所有制改革協議簽署,東航集團與聯想控股、普洛斯、德邦、綠地等四家投資者以及東航物流核心員工持股層代表正式簽署增資協議、股東協議和公司章程。2016年9月,國家明確了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名單,其中東航集團旗下的東航物流成為首批混改試點企業,也是民航領域的第一家。協議的簽署標志著改革試點正式“落地”。
通過無限責任質押貸款的方式,李九鵬籌得3000多萬元,按照東航物流混改方案,身為東航物流公司總經理的他需持有公司1%以內的股權,這意味著李九鵬將自己的命運與東航物流未來的發展捆綁在了一起。“破釜沉舟”,這是李九鵬用來形容這一次重大人生選擇的詞眼。還有6年就退休的他,原本已經進入自己職業的舒適區和穩定期,是什么給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氣?李九鵬回答說:“改革的東風來了!有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有了東航集團上下轉型升級的決心,真正是天時地利人和。”
此后,東航向均瑤集團及吉祥航空合計發行不超過13.42億A股、向吉祥航空及/或其指定的控股子公司發行不超過5.17億H股、向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發行不超過2.73億A股。這是東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又一項戰略決策。
“邊破邊立”仍然是改革的常態,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總結經驗。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取民營資本的管理經驗和商業模式,開拓經營領域,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薪酬能增能減、職位能上能下的體制機制,有助于激發出創業精神,打造出更有戰斗力的團隊。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行動。理念的轉變在東航的發展中種下了創新的‘種子’,從傳統航空企業向打造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商轉變。”東航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馬須倫說。
近年來,東航跳出航空做航空,業務不斷拓展,形成既立足主業又善于融合信息、金融服務的綜合服務商理念。例如,東航依托電商公司,探索建立“互聯網+航空”“機票+旅游”等新商業模式,提供“吃住行娛游購”全流程集成服務;提供高端物流解決方案,“產地直達”的航空物流產品將南美的藍莓直運至中國;組建國際融資租賃平臺,開展飛機和其他多種形式的融資租賃業務。
改革是改變東航發展面貌的關鍵一招。“正是因為東航堅決破除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思維,牢固樹立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的意識,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實干、破解難題,才能推動各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績。引入達美作為戰略投資者、投資法荷航、中聯航轉型低成本等,無一不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劉紹勇說。
打造“世界一流”新航程再出發
“全球正處于第五輪康波周期的衰退階段,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反復性,油價、匯率存在不確定性。硬仗難打,歇一歇腳的想法要不得。”馬須倫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調低主要經濟體GDP增速,經濟下行將影響航空市場需求,IATA預計全球民航業可能處于周期頂部。貿易摩擦將對商務、留學、旅游產生負面影響。
盡管困難多、挑戰大、壓力重,但對于航空業而言,2019年仍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運營,對于航空業來說,都是重大機遇。
同時,中國市場的大門正越開越大,2019年日本放寬簽證,同時也是中國-新西蘭旅游年,出境游市場有望進一步拓展。一系列惠民生政策的推出,有利于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
在全球航空業中心東移的趨勢下,中國從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邁進,東航將致力于打造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型網絡型航空公司,建設布局功能合理的國際航空樞紐及國內機場網絡。
國際市場,圍繞“一帶一路”構建“空中絲綢之路”,東航在沿線國家經營131條航線,通航21個國家、45個城市。國內市場,東航將圍繞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全力推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工程建設和運營籌備各項工作。圍繞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加強與蘇浙滬皖政府的溝通,著力打造上海核心樞紐,服務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尤其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運營是東航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是事關企業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百年大計’。”劉紹勇說:“如果說東上重組拉開了東航‘黃金十年’的序幕,那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運營就將開啟公司新的發展階段。”
按照2025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7200萬人次、東航占40%的份額計算,屆時東航承運旅客將超過2880萬人次,與東航在上海浦東機場的客運量相當,將有助于東航占據上海、北京兩大核心樞紐,形成“雙龍出海”的空間格局。
責編:季冉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