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海淘新政發福利 買家賣家“都高興”

            2019-01-04 16:03:56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邁入2019年,一批新政開始實施,深入影響百姓生活,方便人們衣食住行。站在新一年的起點上,經濟之聲推出系列報道《新政策 新生活:2019注意事項》,盤點梳理這些新政策將帶來哪些影響?帶來哪些便利?

            個人年度免稅交易限值提高至2.6萬元

            隨著2019年的到來,新的跨境電商政策也正式實施了。對于常年海淘的消費者來說,最大的驚喜就是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商品限額上限提高了,單次交易限值由2000元提高到5000元,年度交易限值由每人每年2萬元提高到了2.6萬元,并且今后隨居民收入相機調高。這是最為務實的。

            海淘一族的李女士說,新政剛出臺時,就對限額的提升非常關注。她告訴記者:“我以前從境外的電商買衣服回來的時候,規定好像是一筆如果超過1000元就不可以,很不方便,遇到這種情況被海關扣的話只能退單沒有辦法。但是由2000元提高到5000元,對于那種大型的比如電器或者家具,這種東西本身價格就很高,限額提升應該是有一些便利的。”

            網易考拉重慶倉負責人李仁健認為,交易限值的提高有利于采購輕奢類商品。他說:“有一些輕奢的服裝還有輕奢的包包,那這些目前很多都是超過2000元的,2000元提高到5000元之后,商品可選擇的范圍就大幅度增加了,基本上一些輕奢類的商品都可以進行采購了。”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擴容 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擴容是這次政策調整的另一大亮點。從新增商品清單來看,葡萄汽酒、麥芽釀造的啤酒、健身器材,還有國內“網紅”商品如蒸汽眼罩、家用粉塵儀等都紛紛入圍,總計新增63個稅目商品,調整后的清單共1321個稅目。

            寧波保稅區寧興優貝國際貿易有限公司CEO施晨佳說,以后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買買買”有了更多選擇。“正面清單現在增加了很多老百姓需要海淘或者代購買回來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陸陸續續通過跨境電商更加正規的模式進入保稅倉,更便利大家的需求。”

            對跨境電商企業同樣是利好

            2016年5月以來,我國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實行“暫時按照個人物品監管”的過渡期安排,相比按照“貨物”定性,簡化了通關手續,有效促進了行業穩定發展,但是也存在政策預期不穩定的問題。

            而現在,新政策明確,今年延續實施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現行監管政策,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不執行首次進口許可批件、注冊或備案要求,而按個人自用進境物品監管。這讓不少跨境電商、海淘平臺都松了一口氣。

            重慶及時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關務經理卞正秋說:“如果我們按照之前操作來執行的話,產品進口備案時就會提供一些進口許可證件,這塊對我們企業來說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會使得一些比如美妝類、保健類商品無法正常入保稅區,新政策按照個人貨物監管是可以節約這部分時間以及企業的人力、物力。”

            為配合支撐新政實施落地,天貓國際近日發布了新年發展計劃:布局新增試點城市,在原先100萬平方米保稅倉基礎上繼續擴展,3年內達到20個保稅倉及10個海外倉;推出“雙百計劃”,今年加強與100+海外大集團品牌的合作,將跨境商品數擴充到100萬以上。

            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從“暫時按照”到“按照”,這將會穩定行業預期,促進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他說:“這次過渡期之后的新政把這個‘暫時’給拿掉了,所以就意味著將會是一個相對長期的安排,穩定了整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政策的延續性,穩定了行業的預期,有利于跨境電商企業更長期地進行商業謀劃和布局。”

            “按個人自用進境物品監管”是將電商平臺的購買者定義為個人,主要目的是用于個人使用,而不是再次交易。對于跨境電商而言,給他們更加明確合理的定性,那么相關的關稅減免就更有合理的依據。而如果跨境電商平臺的稅負減輕了,那么,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價格降低還會遠嗎?(記者田芳毓)


            責編:趙寬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